2024年重庆市生态环境局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情况新闻发布会
新闻发布材料一
2024年重庆市生态环境局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情况新闻发布会发布词
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陈 卫
记者朋友们:
下午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市委、市政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不断强化服务保障,为各类所有制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竞相发展的良好氛围,努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市生态环境局紧紧围绕优化营商环境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观念,持续深化生态环境领域改革创新,打造“数字政务”全流程智慧服务体系,有效推动创新环境更加活跃、政务环境更加高效、要素保障环境更加完善。
下面,简要通报我局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有关情况。
一是深化生态环境领域制度集成创新。集成各环境要素改革力量,推出一批务实管用的政策举措,形成囊括优化审批服务、包容审慎监管等80余条生态环境领域改革“干货”,为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提供坚实的政策保障。
优化审批服务,实施环评“惠企便民”专项行动。在全国首次以名录形式对规划环评类别进行细分,将豁免环评管理范围由24大类78小类扩大至44大类138小类,优化调整环评审批告知承诺制行业类别至45大类104小类,累计惠及市场主体6000余户。开展同类型建设项目“打捆”审批,实施带条件“容缺”审批,推行产业园区规划环评与建设项目环评联动、生物医药产业环评管理“双优化”,有效保障重大项目加快落地。将环评报告书审批时限压减至13个工作日(不含法定公示时间),审批效能位居全国前列。
强化分级管控,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建立大气排放重点企业“环保领跑者”制度,科学指导分级管控减少对低排放企业检查频次,指导重点企业争取中央大气专项补助资金,优先为治理项目低于排放标准的企业提供免费监测服务,协助绿色转型重点企业降低治污和运行成本,开展在用车排放检验机构分级管理,提供机动车排放检验结果便民查询服务。
开展土壤修复,服务企业发展和重点工程建设。成立技术帮扶专家组,服务重点工程项目地块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优化土壤污染修复流程提高效率,鼓励小方量土壤污染的地块自主开展风险管控和修复。印发《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程度分级和用途分类技术指南(试行)》,指导企业对住宅、教育、交通等不同用途土地的分类治理。
增强惠企有感,推进危险废物环境风险有效管控。连续4年制定出台30条优化固废管理惠企助企政策,深化危险废物跨省转移“白名单”制度,简化审批程序,压缩审批时间,提高企业办事效率,经验做法在全国推广。建成小微企业危废综合收集转运设施34个,服务小微企业9000余家,印发《新污染物川渝联合调查工作方案》《川渝危险废物“点对点”定向利用豁免管理实施方案》,为广大小微企业收集转运危险废物提供了便利。
深化减污降碳,推动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分类施策,提升排污许可服务水平,在全国首次创新提出简化排污许可填报,缩短企业申报时间,降低企业监测成本。修订《重庆市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优化配额分配方式,采取配额缺口豁免和配额预支等措施,助企纾困。健全地方核证自愿减排机制,用好用活“碳惠通”平台,已签发核证自愿减排量约84.10万吨,累计交易量482.53万吨,交易额1.31亿元。
坚持人性化执法、规范化执法“两手抓”。一方面,坚持人性化执法。深化落实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建立“六个一批”分类监管体系,依法实施轻微免罚、法定最低处罚、免除加处罚款、同意缓缴罚款等措施,主动靠前服务,积极帮助企业修复环境信用,助力打造守法有序、充满活力的营商环境。另一方面,坚持规范化执法,扎实推进“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全面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严格执行自由裁量基准,实行“六级审核”、法律顾问、案审委员会等制度,促进行政执法公开透明、合法规范。
二是数字化全面赋能惠企便民服务。在全国原创首发“建设项目选线选址环境准入自助查询系统”APP,创新打造建设项目选线选址“云”模式,实现从项目选址落地到环评咨询再到政策信息查询的全链条服务。APP上线至今,使用用户达7万余人,累计服务“云研判”近13万次。比如,巴南区利用APP服务云林天乡、重茶集团等农地入市项目60余个,助力巴南区农地入市项目在全市率先完成首宗交易;巫溪县利用APP助力新建屠宰场选址,提前避让生态保护红线、天然林、永久基本农田等环境敏感区。自主研发“环评监测数据一键查”系统,免费为环评编制单位、建设单位提供大气、地表水等监测数据9.8万条,节约监测费用超1500万元,有效解决环评编制时间长、费用高等“痛点”问题。建设“巴渝治废”数字政务,推行一体化报表,方便企业通过数字平台进行日常台账填报、转移联单运行等,自动生成管理计划等各类报表,避免重复填报,简化企业办事流程。
三是常态长效抓好政策落实落细。组建优化营商环境宣传培训小组,坚持专班机制化、任务清单化,推动各项政策落实落细。搭建全国生态环境系统首个融媒体矩阵—美丽重庆,依托新媒体平台开展优化营商环境政策解读。开展“美丽重庆 环保惠企政策宣传进园区”等系列活动,持续下区县、进园区、进企业送政策、答疑问、解难题,实现政策服务送达全市市级及以上产业园区全覆盖,研究解决园区、企业面临的“痛点”、“难点”问题超180条。开展新领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企业回访指导,投放危险废物规范化环境管理培训视频,组织专题培训和讲座,制定技术指南,印发工作手册,帮助企业提升危险废物环境管理水平。
下一步,市生态环境局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重庆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聚焦企业群众关切,推出更多精准务实、含金量高的改革举措,积极回应市场主体期盼,将企业发展内生动力更好转化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为高水平建设美丽重庆,打造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作出新贡献。
新闻发布材料二
2024年重庆市生态环境局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情况新闻发布会答问参考
问题1:刚刚发布了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情况,想请问,围绕优化营商环境,环评工作下一步有哪些具体打算?(市生态环境局环境影响评价处副处长孔嘉)
答: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我们在“建设项目选线选址环境准入自助查询系统”APP首页展示了优化营商环境的目标,即“助力全市打造最优营商环境”。我们将锚定国内标杆省市水平,学习兄弟省市先进经验,将解决企业发展急难愁盼作为下一步改革方向,重点突出三个“着力”,严守生态环境质量底线,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一是着力拓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应用,提升惠企便民水平。持续完善重庆市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信息平台,推动平台纳入数字重庆建设综合场景应用“三张清单”,逐步推动信息平台与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环境监测等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完善自助查询等应用端智慧决策功能,使企业和群众在进行项目选址、信息查询等操作时更加便捷、功能更加全面,助力招商引资。同时,将探索构建“分区管控-规划环评-项目环评”全链条闭环高效的环评管理体系,通过深入推进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和环评制度的有机衔接,实现环评的简化和优化。
二是着力深化环评审批改革,激发企业市场活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敢为人先的精神,深入开展环评审批改革,重塑全市环评审批体系,让企业、群众切实感受到改革成效。开展产业园区项目环评减免试点改革,深入做好区域规划环评,在满足环境容量等条件下,对进入园区的建设项目减、免环评审批,有效节省企业时间和经济成本,助力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三是着力推动惠企政策落地,夯实改革整体效能。持续在市生态环境局公众信息网首页动态更新“重庆市生态环境局稳经济政策包”,常态化开展“三服务”工作,赴区县、园区、企业开展“惠企直通车”专项行动,加大各项惠企政策宣传推介力度,为经营主体提供更精准的政务服务和更直接有效的政策帮扶,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确保各项助企纾困措施直达基层、直接惠及企业,有效提高市场主体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问题二:刚刚发布人介绍重庆在全国创新推出了“建设项目选线选址环境准入自助查询系统”APP,能具体介绍一下吗?(市生态环境局环境影响评价处副处长孔嘉)
答: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下面我借这个机会给大家介绍一下APP具体情况。2022年6月15日,重庆在全国率先上线“建设项目选线选址环境准入自助查询系统”APP1.0版本,免费对公众开放,无需注册登记,实现了建设项目环境准入研判时“人到点、图到手,一机定位、掌上选址”的智能化应用,切实服务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坚持需求牵引,2023年10月7日上线APP2.0版本,构建“项目选址查询、环评机构信息查询、环评监测数据查询、准入政策查询及环评问题咨询”5大应用功能模块,实现从项目选址研判到环评机构选取、监测数据调用、准入政策检索、环评咨询服务的环评工作全过程智能化应用。今年,为更好服务企业,落实“数字重庆”建设要求,助力优化营商环境,在2.0版本基础上,研发APP3.0版本,于今天全新推出、正式上线。新增“我要办环评”“项目入园研判”“建设项目环评文件查询”3大功能模块,推动实现环评手续掌上办、环评报件一键导、项目园区自匹配。同时,进一步辅助排污许可证管理、环保督察、环保执法等工作,也更有利于公众参与监督。
下一步,将依托“渝快办”,聚焦优化营商环境和惠企便民,以应用需求为导向,继续完善APP功能模块,打造项目选线选址、环评审批更为精准高效的特色应用场景,不断提升服务效能。
问题三:请问在处理执法与服务的关系,更好统筹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系上,市生态环境执法总队采取了哪些措施?(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总队督办张梅)
答:谢谢记者的提问。近年来,重庆市生态环境执法部门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安排,主动将生态环境执法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谋划推进,不断优化执法方式、提升执法效能,全力服务高质量发展。
一方面坚持人性化执法。一是坚持审慎包容监管,形成立行立改、约谈督办、承诺整改、立案查处、移送公安、公开曝光“六个一批”分类监管体系。二是落实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制度,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做到“一次抽查、全面体检”,对诚信守法企业无事不扰。三是制定 实施《重庆市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办法》,强化守信激励、失信惩戒,健全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四是对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改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等17种情形实施轻微违法行为免予处罚、依法同意经济困难企业缓交罚款、依法实施法定最低处罚、对经济困难企业不加处罚款。2024年1至7月,全市动态调整正面清单企业3027家,主动服务指导3360家次企业整改环境违法行为,依法实施不(免)予处罚84件、免罚金额1379万元,同意83家企业(个人)缓缴罚款917万元,对135家企业(或个人)按法定最低处罚额从轻处罚,对75家经济困难企业免除加处罚款229万元,协助287家企业修复环境信用。
另一方面坚持规范化执法。一是扎实推进“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细化明晰市、区县、乡镇三级执法事项清单,推动行政执法全方位变革、系统性重塑。二是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按照“谁执法、谁公示”原则落实执法公示责任,加强事前公开、规范事中公示、强化事后公开,做到执法行为过程信息全程记载、全过程可回溯管理,促进行政执法公开透明、合法规范。三是坚持过罚相当、宽严相济,科学制定、严格执行自由裁量基准,有效规范行政裁量权行使,防止行政裁量权滥用。四是实行六级审核制度,最大程度保障案件办理合法合理。五是实行法律顾问制度,聘请3家法律顾问团队参与处罚案件审核,对案件进行法制业务把关,不断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六是实行案审委员会制度,总队负责人、审核人员等组成重大案件审查委员会,坚持重大案件集体审议,法律顾问列席并发表意见,确保处罚合法、公平、公正。
问题四: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实行社会经济一体化管理以来,在优化生态环境领域营商环境方面做了哪些工作?(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邓代兵)
答:谢谢记者的提问。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自2020年实行经济社会一体化管理以来,立足大部门制管理优势,突出“优环节、减材料、压时间、降成本”改革重点,扎实推动环评、排污许可、土壤环境管理、水土保持等高频事项改革创新,着力提升服务质效,助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一是率先推行环评、水土保持、入河排口设置论证“三评合一”,在此基础上推行同类项目“打包”环评、环评与排污许可并联审批,首创环评报告表“清单式”填报,实施环评告知承诺审批“即来即批”、水土保持全流程管理等系列改革举措,有效提高审批服务质量和效率。改革实施后,单个项目审批效率提升50%以上、最高可达90%,费用减少50%以上,每年可为辖区建设单位节约近千万元,材料精简60%以上。
二是率先推出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管理改革“十条措施”,创新建立名录制度,按重点地块、一般地块、其他地块分类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分类编制调查报告,分类组织报告评审,精准开展修复治理。除重点地块外,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及报告编制时间分别减少60%、90%,节约调查费用80%以上。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实施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的新机制等,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
问题五:长寿区作为全市新型工业化主战场,如何优化营商环境为发展注入“绿色”动能?(长寿区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尤明刚)
答:感谢记者的提问。为深入推进我区生态环境领域“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长寿区生态环境局在优化环评审批、差异化环境监管和柔性执法、简化土壤环境管理程序、强化企业资金帮扶等方面多措并举,取得显著成效。
优化环评审批方面:一是推行环评审批“首席代表”制度,派“首席代表”入驻长寿经开区,全权负责经开区项目环评审批服务,目前为止已累计审批100余个项目,实现了审批不出园区,经开区的事在经开区办的目标,大大缩短了审批流程;二是提出16条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助企纾困措施,优化招商引资服务、绿色金融支持服务,稳住了经济大盘;三是对区域环境质量进行统一监测和评价,监测数据及时公开免费共享,大大减少了项目环评工作量,既缩短了环评编制时间,也减少了企业环评编制费用,切切实实为企业减负;四是严格落实环评审批告知承诺制改革要求,今年共126个项目环评审批即报即取,审批时限缩短到几个小时。满足豁免条件的项目一律不纳入环评管理。
差异化监管和柔性执法方面:一是对信用等级高的企业,减少监督检查频次,做到无事不扰,最大限度减轻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干扰;二是对未造成实质性环境影响并及时改正的轻微环境违法行为免于处罚,以帮扶指导企业加强环境管理为主,体现宽严相济的原则,不搞一刀切,不搞以罚代管。
简化土壤环境管理程序方面:对自判无污染风险的的农用地、未利用地转为一住两公用地的,采用简易调查程序,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避免了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的形式主义,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办理时限由超过一个月缩减至不到一周,并且业主不承担任何费用。
强化企业资金帮扶方面:加强资金申报政策宣传,聘请专家培训指导企业编制环保设施设备升级改造方案申报中央资金,大大提升了中央资金申报成功率。今年以来,累计为企业争取中央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5308万元,申报长期国债资金数亿元推动设备以旧换新。
下一步,我区将进一步夯实管理、执法、服务三位一体模式,深入推进生态环境领域“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在降低企业前期决策风险、减少企业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环境管理水平等方面持续发力,助力我区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