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重庆市生态环境局 > 互动交流  >  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办理结果

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市六届人大三次会议第1191号提案答复的函

日期:2025-05-06

田水松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强化噪声污染治理的建议》(第1191号)收悉。经与市公安局、市住房城乡建委、市城市管理局、市交通运输委共同研究办理,关于加强重点领域噪声污染治理、宣传营造社会宁静氛围、健全多元联动治理机制、提升声环境数字化治理能力4事项已经解决。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关于加强重点领域噪声污染治理事项

(一)健全噪声污染防治法律体系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以下简称《噪声法》)、《十四五噪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我市2023年编制并发布了《重庆市噪声污染防治办法》,并于202421日起正式施行。该办法明确部门职责,强化对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等各类噪声源管理,为重庆市噪声污染防治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撑。

(二)明确噪声监管部门职责

我市结合噪声污染防治管理实际需求,积极推动噪声污染防治监管职责划分工作,先后发布了《重庆市噪声污染防治办法》和《重庆市噪声污染防治实施方案(2024-2025)》完成了《噪声法》要求地方人民政府指定监管部门13项条款分工,进一步理顺了噪声污染防治的监管体系生态环境部门还会同相关职能部门围绕“绿色护考”“机动车禁鸣”“社会生活噪声专项整治”“宁静小区建设”“机场周围区域噪声管控”等工作制定实施了相关文件。这些文件明确了生态环境发展改革、公安、交通运输等部门在噪声污染防治工作中的具体职责,确保监管工作的有效实施。

(三)依法划定声环境功能区和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

市在声环境功能区和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的划定工作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全市41个区县已全部完成城市声环境功能区的划定调整工作,中心城区11区由重庆市生态环境局组织印发《重庆市中心城区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2023年)》(渝环〔202361号),其他30区县分别由各区县人民政府印发相关功能区调整方案。在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划定方面,全市区县正在积极开展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划定工作,进一步推动噪声污染防治分区域精准管控。

二、关于宣传营造社会宁静氛围事项

(一)深入开展宁静小区建设

我市作为国家宁静小区试点建设城市,已全面开展宁静小区建设试点工作,目前全市累计建设宁静小区627个‌。一是完善制度,制订《重庆市宁静小区创建指标及评分细则(2024年版)》,明确了宁静小区建设模式、指标体系,创新质量控制、结果应用,推动宁静小区建设工作有序开展。二是通过报纸、公众号、电视、党员进社区宣讲等形式,大力开展宁静小区建设宣传活动,提升公众知晓度和参与度。三是鼓励措施得力,将宁静小区建设工作纳入物业信用评价、星级评价等加分依据中,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性。2024年,全市32个区县积极参与宁静小区建设工作,新建宁静小区50个,抽查评估和复评估20余个。

(二)推广优秀典型案例拓展噪声管理手段

通过收集和分析优秀案例,提炼拓展管理方法和手段,推送并开展宣传引导,为做好噪声污染防治工作提供借鉴参考。例如两江新区高标准推进宁静小区建设,为居民百姓创造和谐宁静的生活环境,逐步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在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由生态环境部门、街道、社区、物业公司、业委会共同商讨,协同解决问题的五方共治长效管理模式,为居住小区因噪声而引发的矛盾问题协调解决提供有力保障和借鉴意义渝中区实行防尘降噪全密闭施工破解人口密集区施工扰民难题。出台《渝中区绿色示范工地建设标准(试行)》,对解决中心城区人员密集区域建设施工噪声扰民难题提供了优选解决方案九龙坡区创新研发治噪者AI融合噪声监测治理系统有效解决社会生活噪声扰民。九龙坡区公安分局已完成布建治噪者AI融合噪声监测治理系统57套,依托该系统对各类噪声源亮剑执法,进一步增强了街道、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以及建筑工地、商圈商铺噪声管控的力度和深度,起到了良好的普法宣传效果,推动了广场舞等群众活动健康有序发展,切实让过去的矛盾结变成了和谐扣

三、关于健全多元联动治理机制事项

(一)建立广场舞扰民主动防范机制

公安机关梳理2023年以来全市噪音扰民求助、110警情涉及重点区域,将噪声污染源管控点、噪声污染管控区设为必巡点,加强机关、学校、居民区等重点部位噪声防治巡逻劝导,落实“主动警务”工作。推动九龙坡、渝北、綦江、江津等9个区县,在大型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设置安装噪声监测控制设备“守望者”智能终端88台(套)。针对巴南区等地人民广场唱歌、跳舞等长期噪声扰民问题,策动当地街道牵头,联合出台“望闻问切”管控降噪新举措,制定《广场活动文明公约》,签订责任书。

(二)建立轨道交通噪声治理协调机制

市交通运输委、市住房城乡建委、市生态环境局联合印发《城市轨道噪声综合治理工作方案》,坚持市区联动、部门协同,依法依规依标、系统综合整治,妥善处理城市轨道交通噪声扰民问题。结合我市山地城市特点和交通规划布局,市住房城乡建委多次组织召开在建轨道交通项目噪声防护补强论证会,发布《城市轨道交通噪声与振动控制工程技术标准》,力求在轨道项目建设阶段,在落实环评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轨道交通运行噪声防护措施,加强源头防控。

(三)建立机动车噪声污染联合防控机制

市生态环境局、市公安局联合印发《重庆市机动车禁鸣路段和时间划定技术规范(试行)》及《关于强化中心城区摩托车飙车炸街治理减轻噪声污染的通知》文件,建立健全联合防控机制,强化联防联控和智慧监管指导全市科学合理划定机动车禁鸣路段和时间,以规范驾驶行为,降低鸣笛等噪声污染。

(四)建立“绿色护考”联合行动机制

2024年,重庆市生态环境局会同市教委等九部门联合印发《2024年高中考期间噪声监督管理工作方案》和《2024年重庆市“严查噪声污染 确保高中考环境”专项检查方案》,明确523日至614日,生态环境部门会同教育、公安、住房城乡建设、城市管理、文化等部门,抽调精干力量,组成专项行动小组,对产生环境噪声的违法行为开展联合执法检查,有效减少噪声污染,使得全市噪声投诉较2023年同期大幅下降,成效显著,受益考生数量达20余万人。

四、关于提升声环境数字化治理能力事项

(一)完善声环境质量监测平台建设

我市声环境质量监测站点共4901个,其中区域环境噪声监测点位3719个,道路交通噪声监测点位929个,功能区噪声监测点位253个(其中自动监测站60个)。2024,我市进一步完善了60个功能区自动监测站及信息平台的建设和联网工作,审核并上传监测数据3000万余条,监督检查260余次。

(二)强化科技支撑应用成效

依托市内科研机构和龙头企业,支持开展了噪声污染防治、噪声监测等工作,相继开展了《重庆市建筑施工噪声防治技术研究》《重庆市噪声扰民投诉问题调查研究》《重庆市建筑施工噪声污染防治成效评估研究》等项目《基于环境声信息学的城市噪声健康风险评估关键技术研究》等科研课题工作加强对重点行业和重点噪声源治理示范的支持和引导,推动噪声污染防治新技术、新装备的开发、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

(三)探索构建噪声地图应用

2024年,重庆市持续优化我市现有渝中区及中心城区部分区域约100平方公里噪声地图试点范围,充分借助于CIM(城市信息模型)、DSM(数字表面模型)等数智技术,以高精度倾斜摄影为底座,根据实况监测,探索构建山地城市3D动态噪声地图,深度剖析区域内复杂的山地地形以及多元的噪声源状况,针对不同噪声源 量体裁衣,采用与噪声源精准适配的图层架构与时间尺度,精准预测噪声污染防治效果。

此答复函已经余国东局长审签。对以上答复有什么意见,请及时通过人大代表全渝通应用代表议案建议场景进行评价

                       

重庆市生态环境局

202556

人:刘丹丹

联系电话:88521823

邮政编码401120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