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办公室关于公布2024年工业园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典型案例的通知
各区县(自治县)生态环境局,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万盛经开区管生态环境局,两江新区分局:
按照《重庆市“污水零直排区”建设行动方案》(渝环规〔2024〕5号)要求,我市积极实施工业园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工程,推动工业园区“污水全收集、收集全处理、处理全达标”,江北港城工业园区等5个工业园区(组团)达到工业园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标准,并形成具有示范价值的好经验好做法,现将其典型案例予以公布,供各区县参考借鉴。另请各区县于2025年7月4前将2025年工业园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任务推进情况通过渝快政报送至市生态环境局。
联系人:水生态环境处卢露,联系电话:023-88734765,13883471491。
附件:工业园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工作典型案例汇编
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办公室
2025年6月30日
附件
案例一:江北区“源网厂口”全链条治理
“三化”协同多方位提质
一、基本情况
重庆港城工业园位于江北区中段,总体规划建设面积14.35平方公里,入驻投产企业953家,其中,工业企业265家、商贸服务类企业635家、房地产建筑企业53家,初步形成了以电子电器、汽车零部件、生物医药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园区积极开展水污染防治工作,细化源头管控,深化管网分流,强化厂端增效,“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工作取得较大成效。
二、主要做法
(一)排查溯源清单化。开展港城工业园“源、网、厂、口”全覆盖排查,对照入园企业名录和管网图册拉网清筛,核算水平衡,全面摸清园区源头排水户、雨污管网、污水处理厂、入河排污口基本情况,对园区75家涉水企业、1座工业污水集中处理设施、50公里排水管网、14个入河排污口全部建立管理台账,形成底数清单、问题清单、任务清单。在此基础上,科学编制园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方案,明确项目表、时间表和责任表,打表推进园区及企业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和雨污分流改造,确保园区污水“应收尽收、应处尽处”。
(二)整治销号闭环化。坚持边排查、边诊断、边入库、边整改,利用CCTV检测机器人、QV管道潜望镜等技术手段开展雨污管网精细化普查,系统推进源头排水户治理及园区管网缺失、雨污混流、堵塞塌陷、错接混接等问题整改,建立问题“发现—反馈—整改”的闭环管理机制,严格实施监督抽检制度、档案管理制度,强化排水管道工程质量全过程监管,新建雨污管网3公里,建成3600m3应急事故池,有效提升了园区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和应急保障能力。
(三)智管联管常态化。按照行业分类及规模,建立覆盖园区所有企业的“分级分类”管理体系,“一企一策”加强长效监管。升级园区污水处理厂中控平台,重点污染源排口、污水处理厂进出口全部安装水质在线监测设备,入河雨洪排口全部安装在线视频监控系统,实现对重点企业、重点排口的智慧监管。区生态环境局、区经济信息委、港城园区管委会组成工作专班,定期开展帮扶指导,引入第三方专业环保单位作为“环保管家”,向园区提供监测、监理、环保设施建设运营、污染治理等一体化环保服务和解决方案,也免费为入园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有力提升了园区环境监管能力和服务水平。
三、经验成效
(一)园区环保管理更加精细。通过开展园区企业及基础设施的详细排查,全面厘清了源头排水、管网收集、厂站处置、排口排放现状,完善了动态管理台账,园区环保管理工作精细化水平大幅提升,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稳定达标。
(二)污水管网短板进一步补齐。园区不断加强排水管网建设和运维,系统实施管网雨污分流改造和病害治理,构建形成了“污水收集更全面,污水处理更高效,管理机制更完善”的污水治理体系,有力促进了园区“治水”工作提质增效。
(三)智慧化监管水平有效提升。应用数字监控技术,强化智能感知设备建设及数据自动分析能力,及时发现管控盲点,动态预警超标风险,打通了“源—网—厂—口—河”全过程监督管理链条,园区污水一体化监管体系不断完善。
案例二:九龙坡区“三措并举”强力推进
“污水零直排区”建设
九龙坡区紧紧围绕“污水零直排区”建设目标,以“源头防控、短板补齐、智慧监管”为突破口,通过源头减排、工程截污、数字赋能等措施,创新驱动“污水零直排区”建设。
一、基本情况
2024年,我局会同西部(重庆)科学城九龙新城园区管委会开展摸底排查工作,共排查园区内源头排水户372家、工业污水集中处理设施3座、园区各级管网159.52公里、园区外水环境重点排污单位5家。排查发现问题14处,其中园区涉水企业管网老旧破损、配套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管理不规范等问题11处,园区管网老旧破损、混接错接问题2处,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处理能力不足问题1处。按照“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因地制宜、创新探索,巩固成果、打造标杆,注重结合、边查边改,数字赋能、久久为功”原则,科学制定“一园一策”建设方案。目前,园区实现排查率、整治率100%,长效监管机制全面完善。
二、主要做法
(一)高位推动凝聚强大合力。将“污水零直排区”建设纳入我区“1167”战略部署,区长办公会专题研究相关工作,区生态环境局多次牵头召开推进会调度建设进展,并联合9部门印发区级“污水零直排区”建设行动方案,明确各部门责任分工,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工作机制。定期检查和评估整改情况,保障各项任务按时按质完成。
(二)科技赋能精准追根溯源。依托专业团队力量进行深入排查,锁定重点涉水企业,从“源-网-厂-口”四个方面入手,运用无人机、地图类APP、管道机器人等科技手段,对园区开展“立体化、多角度、全方位”排查,做到应查尽查,完成《“源、网、厂”调查表》406份,汇总形成“云台账”,全面掌握排水状况。建立问题清单、任务清单,深入剖析问题原因,查漏洞补短板,厘清源头排水、管网收集、厂站处置、排口排放现状等情况,为开展整治工作打好坚实基础。
(三)分类攻坚聚力重点工程。科学精细化制定整治方案,确定时间表、细化责任人,分级分类推进园区水污染问题整治。对简单问题立行立改,复杂问题攻坚整治,长期问题治管并进。聚力推进老旧管网改造、污水处理厂新增处理能力等重点项目,补全了园区26.4平方公里废水收集及处理短板。同时将“污水零直排区”建设与大溪河等水生态修复项目有机结合,协同推进“美丽生态城”建设。
三、经验成效
(一)以完善基础设施强工程减排。坚持问题导向、系统治理思维,按照 “应收尽收”“应分尽分”原则,实施“源-网-厂”全链条截污治污,投入专项资金1.5亿元,完成14处问题整改;高质量实施J分区污水截污干管、桐子沟片区雨污管网、L分区污水处理厂进厂干管等项目;完成西彭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应急处理项目、全力推进二期扩容项目建设;新建雨污管网6公里,修复老旧管网系统性缺陷10公里,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5万吨/天,提升应急处置能力2000m3/天,全面实现园区污水收集率、处理率双100%。
(二)以绿色转型发展促源头降污。全力推动九龙新城园区国家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和全市近零碳园区试点工作,引领8家重点控排企业技术升级,从“被动治理”转变为“主动减污”,提前三年完成主要污染物“十四五”减排目标,COD减排量超额完成1994.47吨,超过“十四五”比例160%;氨氮减排量超额完成288.5吨,超过“十四五”比例457%。2024年西南铝业“中水回用”系统成功启用,同比减少废水排放68万吨,COD、氨氮排放量分别削减68吨、10.2吨,从源头有效削减污染物排放量,极大助力了“污水零直排区”建设。
(三)以数字赋能监管控污水违排。新建14个水质、管网在线监测、在线采集、AI视频监控物联感知点,绘制入河排污口“云地图”,同时搭建大数据资源库并融入区“数字生态大脑”APP,实时预警超标排放、自动抓拍异常排污,第一时间跟踪溯源,形成了一套多部门联动的数字感知、事件生成、任务流转、问题处置、结果反馈“五步”闭环监管体系,长效提高园区水污染事件发现、研判、处置效率。
案例三:巴南区高标准开展“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助力水污染治理蝶变升级
一、基本情况
重庆国际生物城高度重视工业园区“污水零直排区”创建工作,生物城公司于2024年7月31日启动“污水零直排区”创建工作,出动300余人次对木洞片区源头排水企业及园区管网进行排查,共计排查667家源头企业,其中涉水企业26家(重点涉水企业4家),服装企业548家,个体工商户70家,其他企业23家。多次对园区雨污管网进行全覆盖的巡查,按照排查情况,制定了木洞组团“污水零直排区”建设一园一策工作方案,做到有目标、有任务、有措施、有落实,力争创建工作取得实质性成效。
二、主要做法
一是守好了污水治里的最后“一道防线”。木洞污水污处理厂承接了园区企业经预处理后的污水处理,是污水处理的最后一道防线,超标排放将会直接污染外环境。生物城公司为了更好的履行环保主体责任,主动担当,将污水处理厂交由全资子公司运维,承担了全部的运维经费,由园区安全环保部进行监管,环保管理人员及服务管家提供日常运维技术服务,以更大决心和担当做好园区污水处理工作。截至目前,未发生一起超标排放、偷排等违规事件,未发生被有关机关行政处罚情况,守好了污水治理的最后一道防线。
二是落实了人治和数治的“双重保险”。国际生物城公司针对污水管网线路长、泵站多等特点,在完善管网巡查、监管制度的同时,在提升泵站增加了电流、液位远程监控报警、视频监控等数智化技防手段,落实了人工巡查和远程技防“双重保险”,确保隐患发现及时,整改及时。通过人治和数治相结合,有力降低了环境污染风险。
三是强化了环境风险防控的“三级机制”。生物城公司建立了装置级、厂级、园区级三方环境风险防控体系和应急响应机制,每一级严格把好关,打好卡,每一级均配备了必要的应急救援装备,常态化开展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将发现的环境污染源消灭在萌芽状态,最大程度上减少污染物或其他有害物质对环境的损害。
三、经验成效
一是园区绿色发展本底成色更足。通过创建污水零直排区,园区污水治理管理机制更加完善,专门的安全环境保环境管理机构人员更加充足。园区持续落实产业园区规划环评措施,从空间布局、污染排放管控、环境风险管控、资源利用效率4个方面更加严格管控国际生物城的生态环境准入,将“清单制”管理纳入国际生物城公司招商引资及环境管理全过程,持续厚植园区绿色发展本底。
二是园区的污水治理思路更加精准。针对园区生物制药废水为主要生产废水的特点,木洞污水处理厂的工艺得到进一步改进,由改良型氧化沟改进为“格栅+转鼓格栅+旋流沉砂”物化预处理、“水解酸化+AA0+A+0/MBR”生物处理、“臭氧接触消毒+活性炭吸附”深度处理,污水处理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截至目前,水质处理稳定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污水处理厂进出水在线监测设备也得到了进一步规范。
三是园区创建示范引领更加突出。国际生物城公司木洞组团创建工业园区污水零直排区的过程中,措施得力、机制完善,取得良好的效果,有力带动了巴南区其他组团的污水零直排区创建工作,进一步提升了创建工业园区污水零直排区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力争在2025年底巴南区长江沿线所有工业园区(组团)达到“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标准。
案例四:污水零直排的“长寿解法”用三级防控筑起长江生态闸门
长寿经开区结合“一园一策一图”全国试点,通过核查底数、问题整改、常态运维、智慧赋能等举措,对晏家组团工业污水“源网厂口”开展全面系统性的排查整治,高标准推进晏家组团工业园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工作。
一、主要举措
(一)全面核查,摸清水环境管理基本信息。一是摸清源头排水企业底数。对长寿经开区晏家组团186家源头排水企业全面开展入户核查,重点核查企业污水收集、污水治理设施运行、雨污分流情况,摸清企业治理设施、处理工艺、排放去向、风险防控等关键信息。二是摸清公共管网底数。全面排查晏家组团36.21平方公里范围内雨污管网、事故废水防控设施等底数,排查污水管网137.7公里、雨水管网140.27公里、事故废水专用管网8.87公里、事故池9座总有效容积14.7万立方米。三是摸清污水处理厂底数。对晏家组团4座污水处理厂处理工艺、处理规模、达标排放等现状进行核查,污水处理能力达到7.84万立方米/日,实际处理7.02万立方米/日。四是摸清入河排污口底数。全面核查晏家组团76个入河排污口现状,重点核查水质表观、是否受控情况,确定63个重要入河排污口已设置拦截措施,事故废水能够有效拦截收集。
(二)建立台账,扎实推进两类问题整改。一是推进企业问题整改。梳理出源头排水企业在线设备运维不规范、雨污分流不彻底等问题15个,于2024年12月完成全部问题整改。二是推进公共区域问题整改。排查梳理出公共管网错口、塌陷等问题7个,于2024年11月完成全部问题整改。三是常态化开展问题排查整治。强化问题滚动发现、滚动整治,形成问题长效闭环整改机制,确保及时发现、及时闭环。
(三)建章立制,长效常态打击直排行为。一是建立公共区域水环境风险防控设施巡查机制。形成“业主-部门-园区”三级巡查体系,确保对防控设施、雨污排口巡查到位,问题及时发现、解决。二是建立问题线索移交机制。形成“管家发现-园区督促-主管部门查处”三级问题督促体系,确保污水排放问题整改落实到位。三是优化完善污水处理运维机制。强化进出水水质管控和运行过程管控,编制污水管网事件专项应急预案,做到平时有章可循,战时有法可依。
(四)智慧赋能,助力筑牢三级防控体系。一是接入三类数据,巩固一级防控体系。将90家涉及危化品企业的129处重大危险源视频监控、56家重点排污企业的1170组污染防治设施监控点位信号和61处重点环境风险防控设施监控视频以及在线监测数据、14个环境空气预警站和2个水生生物毒性预警站实时环境质量数据等三类重要信息接入智慧园区平台,做到环境安全隐患早发现、快处理,助力“一级防控不出厂区”目标实现。二是部署两条专线,充实二级防控体系。实时监控化工园区内各类边界线,将园区分成6个子区域,每个子区域均设置物理围挡,并在边界线布置230个视频监控点位;精细管控危化品运输线和车辆,完善铁路专用线、危化品道路等运输环节的物料泄漏风险防范措施,利用信息化手段,实时监控异常状态,综合调度区域应急力量,助力“二级防控不出公共设施”目标实现。三是绘制一张全图,筑牢三级防控体系。通过高空瞭望视频和红外热成像视频全方位滚动巡航监控、地上地下17个管网图层数据集成、全覆盖三维底图等信息化集成,形成突发环境事件应对一张图,及时锁定事故源头,提升应急反应速度,综合调度多部门协同处置,助力“三级防控不出园区边界”目标实现。
二、取得成效
(一)水环境管理体系更加健全。完成企间级防控设施建设、重点区域技防能力提升、“一园一策一图”响应方案编制等配套工作17项,有效推动晏家组团水环境管理能力进一步提升,经开区、排水企业、集中处理设施“污水零直排”隐患排查整治能力、系统运维能力、应急应对能力均得到切实加强。
(二)水环境管理能力更加夯实。指导企业自查4037家次,经开区排查481家次,发现环境风险隐患及时督促企业整改闭环。推动4个集中式污水处理厂、29家重点排污单位建设污水在线监测设施,将56家重点监管企业水污染治理设施运行参数、水电气计量等数据接入智慧园区平台,实时管控企业污染治理和废水排放情况,督促企业规范运行治理设施,污染物达标排放。
(三)水环境安全屏障更加坚固。全面梳理企业应急罐、围堰等设施挖掘厂区环境应急空间潜力,充分利用园区内的晏家河河道、事故应急池等应急设施,对进出园区的水体实施封闭或分段管控,目前晏家组团事故废水总拦截能力达到166.9万方,园区风险防控空间得到充分释放。组织开展全市突发水污染事件“一园一策一图”试点环境应急演练,全面检视检验602个设施运转方案,落实专案专人,明确启动流程、责任分工、处置方式、保障措施,确保运转方案落地见效。
2024年以来,依托长寿经开区智慧园区管理平台,接收各类预警警情146次,均在半小时内完成闭环处置。此外,利用多部门联勤联值联训的应急指挥平台,综合调度应急管理、生态环境、公安、医疗等部门及时妥善处置了8起突发事件,避免了次生、衍生事件发生,有效保障了园区高质量发展环境。
下一步,长寿经开区将深入总结晏家组团“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成效经验,积极推动全域“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工作,确保在2025年高标准完成八颗组团、江南组团“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坚决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案例五:“一张图”溯源、“组合拳”
治污:丰都水天坪“数治+共治”双擎
驱动零直排长治久清
丰都工业园区作为丰都县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将“污水零直排区”建设作为提升园区环境基础设施水平、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抓手,通过系统谋划、精准施策、合力攻坚,探索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模式,取得了显著环境效益。
一、基本情况
丰都工业园区水天坪组团内现有6个生活小区,入驻企业36家,其中涉水企业36家,建有1座园区污水集中处理厂(水天坪园区污水处理厂),设计污水处理能力8000吨/天,由专业三方公司负责运维,进出水口按要求安装自动在线监测设备,并与生态环境部联网。水天坪组团入驻企业较为集中,污水集中处理厂和管网等配套环境基础设施不断完善,2023年园区全面完成了雨污分流工作,园区环境管理水平总体较高,未发生过较大及以上突发环境事件,具有较成熟的“污水零直排区”建成区条件。
二、主要做法
(一)系统治理,精准发力。高位统筹,构建协同联动“一盘棋”。成立由工业园区管委会牵头,生态环境、住建、经信等部门共同参与的专项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分工,实行“专人专班”实体化运作。引入高水平第三方技术支撑单位,提供全过程咨询服务。建立常态化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专项推进会,及时破解堵点难点,凝聚起“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企业主体、技术支撑”的强大工作合力,确保建设任务高效协同推进。
(二)精密排查,绘制污染源“一张图”。坚持问题导向,采取“资料核查+现场踏勘+入户走访”相结合的方式,对园区内36家涉水工业企业、1座集中污水处理设施及6个生活小区等核心排水单元进行全覆盖、地毯式排查。重点核查企业生产工况、废水处理设施运行、管网走向及雨污分流现状,详细掌握生产废水、生活污水产生、处理及排放全链条信息。建立详实的“三张清单”,形成精准的园区涉水污染源“一张图”,为精准治理奠定坚实基础。
(三)分类施策,打好问题整改“组合拳”。针对排查发现问题,坚持“一点一策”,精准发力, 聚焦雨污混流痛点,投资35万元专项用于管网修复改造,成功排查并整治雨污混接点14处,有效解决了雨污混流问题,显著提升污水收集效能。采取智慧监管,强化末端监管,在园区污水处理厂进水口规范安装自动在线监测设备并实现联网,实时监控进水水质水量,为运行管理和异常预警提供数据支撑,倒逼前端治理。
三、取得成效
一是排放管理全面规范。工业园区水天坪组团所有涉水工业企业均能严格依据排污许可证要求落实自行监测,排污行为得到有效规范。二是分流体系全面建立。工业园区水天坪组团内工业企业厂区、生活小区以及污水处理厂内部均实现了雨污分流,雨水、污水各行其道,从源头杜绝了混排。三是处理效能稳定可靠。工业园区水天坪组团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持续稳定达到排放标准,水环境质量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四是环境风险有效防控。工业园区水天坪组团整体环境管理水平迈上新台阶,近年来,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突发环境事件,区域环境安全得到有力保障,治污能力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