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首页>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政策文件 > 其他文件

重庆市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应对气候变化参阅材料》(2021年第19期)的函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823日,《中国环境报》刊发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吴盛海署名文章《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总抓手,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现将文章全文进行了整理,印发给大家供学习参考。

附件:应对气候变化参阅材料(2021年第19期)

              重庆市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199


附件

应对气候变化参阅材料

2021年第19期)

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总抓手

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  吴盛海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我们要深学笃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论述,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奋力推动重庆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取得扎实成效。

一、深刻认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大意义

要从践行两个维护的高度认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确保党中央关于碳达峰、碳中和决策部署在重庆落地见效。

深刻认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党中央高度关注和强调的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作出关于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愿景的重大宣示,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把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列入2035年远景目标;气候雄心峰会上宣布中国国家自主贡献一系列新举措;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把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列为重点任务之一。2021年,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中央政治局会议又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出系统安排。这一系列重大宣示和决策部署,彰显党中央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体现我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深刻认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重庆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的重要抓手。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的殷殷嘱托。当前,生态环境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还没有到来,同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的目标相比仍有不小差距。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有利于推动经济结构绿色转型、推动污染源头治理、减缓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的重要内容,要发挥生态环保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用地结构优化调整的作用,促进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深刻认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满足人民群众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必然选择。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迈入十四五,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既要减污,为实现2035年生态环境质量根本好转继续打基础、补短板;又要降碳,为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和2060年前碳中和开好局、起好步。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就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生态产品的期盼,给子孙后代留下清洁美丽的世界。

二、科学分析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机遇挑战

要辩证看待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最受鼓舞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寄予厚望。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十分关心。2016年、2019年两次视察重庆时强调着力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降低排放强度要坚持绿色发展,从源头上减少污染2018年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时要求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2020年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要求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高品质生活宜居地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这一系列重要指示,帮助我们找准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方法和路径,更加坚定了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的决心。

最提信心的是市委、市政府高位部署统筹推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市委主要负责人在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财经委员会、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有关会议上听取汇报、作出部署,到有关区县开展专题调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担任市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多次在市政府常务会议上提出具体要求。有关市领导多次研究调度。市委、市政府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了全市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做到有目标、有措施、有检查,引领全市增强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最增底气的是重庆绿色低碳发展迈出新步伐。十三五以来,重庆在全国率先将碳排放管理纳入环评和排污许可,建设全国首个覆盖碳履约、碳中和、碳普惠的碳汇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平台,创建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并争取全国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作为西部唯一省市出资参与全国碳市场联建联维,完成国家下达的能耗双控和碳排放强度控制目标,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明显好转,逐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2020年,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为优,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33天;全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为0.7/万元,较十二五末累计下降22%,优于全国平均水平30%以上。目前,全市碳排放权累计成交量达到1700万吨、交易金额超过1.9亿元。尤其是伴随全市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020年达到2.5万亿元、2021年上半年达到1.29万亿元,以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成为重庆大地主旋律,我们已具备一定的基础和条件打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硬仗。

最具挑战的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十分艰巨。重庆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较大,发展任务十分繁重。产业能级有待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较低,传统行业能耗高、碳排放量大。能源结构优化任务重,全市能源消费总量中化石能源占比达77.3%,水、风、光等可供开发利用的清洁能源十分有限。新增用能需求旺盛,十四五新基建项目用能需求量大,能效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大。法规、标准、技术、人才等基础保障支撑不足。我们要发扬斗争精神,坚持问题导向,逐一攻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征程上的娄山关”“腊子口

三、加快凝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工作合力

要坚持全市一盘棋,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以坚决态度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我们要牢记国之大者,抓住十四五这个关键期、窗口期,落实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总要求,扭住降碳这个源头治理的牛鼻子,突出以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二氧化碳达峰倒逼总量减排、源头减排、结构减排,由注重末端治理转向更加注重源头预防和治理,真正从源头上使污染物排放降下来、生态环境质量好起来。要保持战略定力,不动摇、不松劲、不开口子,用好三线一单等手段从严从紧从实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不搞运动式减碳

以系统观念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我们要围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谋长远、谋全局、谋整体,突出标本兼治。要抓紧出台1个实施意见,制定碳达峰方案,农业、工业、交通、城乡建设、大数据新基建、能源等6大领域重点专项方案,以及N个保障行动方案,加快形成重庆市碳达峰行动方案体系,把党中央决策部署细化实化为作战图”“施工图。要推动落实产业优化去碳、能源调整降碳、资源增效减碳、原料研发用碳、地质空间存碳、生态系统固碳等6项控碳措施,重点做好碳达峰、碳中和、碳考核、碳市场、碳评价、碳产业、碳普查、碳金融、碳标签等9文章,实现碳排放强度和总量双控,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

以改革创新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我们要弘扬改革创新精神,建设六大要素平台,引导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向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方向流动,为绿色低碳发展添活力。要做优环境资源交易平台,统筹碳排放、用能、排污和用水权交易,打造区域性环境权益交易平台。要扩展碳汇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和转化平台功能,常态化实施渝东北、渝东南地区林业碳汇开发、核证。要推动组建区域性气候投融资产业促进中心,助推绿色金融放量增效。要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搭建国际低碳学院,培养懂专业的复合型高端人才。要打造碳汇产学研基地,发展先进碳汇技术,形成示范引领。要支持专业咨询机构发起成立联合应对气候变化促进中心,设立专家库,强化智力支持。

以全民行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我们要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论述,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营造良好氛围。要加强宣传引导,通过六五环境日、全国低碳日等开展主题宣传,广泛宣传有关经验做法、工作成效,做到入脑、入心、入行。要加强教育培训,将碳达峰、碳中和有关知识纳入各级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安排,加强有关法律常识宣传普及,提升各类人群的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要强化社会动员,开展创建碳中和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倡导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应对气候变化小百科】

全国低碳日的由来及时间

为普及气候变化知识,宣传低碳发展理念和政策,鼓励公众参与,推动落实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任务,201291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退耕还林工作汇报,讨论通过《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规划(2013-2022年)》。会议决定自2013年起,将全国节能宣传周的第三天设立为全国低碳日,旨在普及气候变化知识。


附件下载:

重庆市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应对气候变化参阅材料》(2021年第19期)的函.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