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首页>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政策文件 > 其他文件

重庆市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应对气候变化参阅材料》(2021年第12期)的函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碳中和如何实现?需要明晰未来实现双碳目标路径以及政策倾斜方向研究碳中和产业图谱与指数构建挖掘细分赛道潜力关注在碳交易市场的产业映射”,聚焦碳中和年内催化的相关行业。现将未来产业招引的方向碳中和产业链图谱分析进行了整理印发给大家供学习参考。

    


    附件:应对气候变化参阅材料(2021年第12期)




重庆市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1520

附件

应对气候变化参阅材料

2021年第12

未来产业招引的方向:“碳中和”产业链图谱分析

如果全世界都不去应对气候变化不搞碳中和大家继续按照过去的生活、生产方式来运行经济体那就还会燃烧煤炭、石油、天然气等高碳的化石能源产品。那么气温依然会不断上升从而导致海平面上升南极、北极冰川熔化进一步带来更加高频的台风、洪水、热浪、干旱等自然灾害。国外曾有科学家测算过在极端情况下这些海平面上升和自然灾害可能将导致全球43万亿美元的资产损失占到全球资产总额的30%

如果海平面上升几米中国所有沿海地区主要城市都可能被淹没。而在极端情况下全球可能有10万人口会变成气候难民无家可归。但如果争取到20502060年将全世界碳排放降到0海平面上升和因气候变化所带来的自然灾害将会得到有效遏制。

一、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的困局

2021430中央政治局定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拿出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明确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之上。不符合要求的高耗能、高排放项目要坚决拿下来。

不符合要求的高耗能、高排放项目要坚决拿下来!这句话掷地有声!那哪些行业上马就得考虑一下是不是高排放行业。从中国各行业碳排放量占比来看国内碳排放行业的集中度较高。碳排放占比前四行业依次为供电与供热(44.37%钢铁冶炼及加工(17.96%)、非金属矿产(12.53%)、运输仓储及邮电(7.75%,合计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80%以上。

产业革命使得我们的能源结构从进入煤炭时代跨入石油时代”,为什么会实现转型?主要动因是化石资源的勘探与发现而且在转型过程中生产力水平显著提升社会生活获得极大改善。但是碳约束”,逼迫人类社会向新能源时代的转型这个很大程度上是被迫的

中金公司预计为实现碳中和目标中国的总绿色投资需求约为139万亿元其中2021年到2030年的绿色投资需求约为22万亿元2031年至2060年的绿色投资需求约为117万亿元。

未来十年二十年每年在(碳中和)的投资将超过4万亿元甚至超过5万亿元将成为全球的一个经济动力而且是一个持续性的改变。

可以预见所有行业都将值得用碳中和来重新改造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主要经济体都将对这一领域持续投资碳中和无疑将成为投资市场的下一个黄金赛道

能源结构中国80%的二氧化碳排放来自煤炭的燃烧;从产业结构电力、工业、交通运输业三部门二氧化碳排放的比重接近90%。而在制造业部门钢铁、非金属制品、化工、石化、有色金属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位居前列

二、相关产业链的未来

可持续发展代表了若干条相关产业链我们可以通过投资来展望这些产业的未来:在碳达峰、碳中和愿景下高能耗产业不得优化产业布局调整能源结构及供给方式等同时国家发改委也提出了新要求研究制定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行业碳达峰方案。

在这次双碳的探索路上不管是国家、地方政府还是作为碳排放大户的工业制造企业都肩负着重要的责任

我们也得面对碳中和带来更大的转型风险未来30多年时间里如果一家高碳企业不能转型到低碳和零碳这家企业就将被淘汰出局其资产价值也将变为零而企业贷款也极有可能变成坏账。这些行业非常多包括煤炭、煤电、石油、天然气等等相关行业特别是重工业里面大部分行业包括钢铁、水泥、铝业、石化、造纸等等。基于这些风险的判断目前全球有很多金融机构已经或宣布要退出煤电领域有些则宣布要在未来几年内逐步退出对煤电的贷款和投资!

三、工业互联网打造绿色供应链

工业互联网应用覆盖国民经济30多个重点行业涌现出智能化制造、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和数字化管理五大典型新模式。

(一)绿色供应链体系

世界经济正经历深刻的数字化变革从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到营销管理、服务支撑等数字化已经渗透到产业链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数字经济成为传统产业升级转型的重要推手。随着数字孪生城市、数字乡村、自然资源信息化通过数字会把我们的城市、乡村、山川河流、矿产风物改造一遍。数字经济会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形式。

绿色供应链是一种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供应链模式但因其涉及链条较长、主体较多加之企业间信息化不足导致绿色供应链管理存在难追溯、难协同、智能化不足等问题管理效率普遍较低。

依托绿色供应链系统企业每个生产环节的碳足迹都可以实时监控、记录及分析大大提升了碳排放数据获取的精准性、便捷性便于企业有针对性地对高碳排放环节进行节能减排改进助力企业实现碳中和目标。一是推动生产制造数字化提升生产能效;二是促进供应链管理数字化增大管理能效;三是延伸绿色服务助推全民参与碳中和

(二)新兴脱碳技术驱动的绿色产业技术集群

2050年需要新兴技术来弥补的脱碳缺口可高达33%。以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为例由于经济效益与减排成本限制各方尚未就如何搭建基础设施与生态圈达成共识。我们从目标深度拆解、商业监管机制、跨界生态打造等维度探讨了推动技术早日实现的关键条件也充分意识到技术目前不是行业脱碳的最佳替代品脱碳事业仍有赖供需两端的共同努力但是脱碳技术的规模化就像一开始的光伏成本也很高但是一旦规模化普及费用极大的下降。

四、碳中和转型的重重挑战

中国走向碳中和转型之路仍须应对重重挑战。第一由于缺少经验佐证用例企业自主探索脱碳成本较高缺乏持续投资研发的动力。第二巨大的脱碳缺口带来了高昂的脱碳成本企业在财务表现及绩效压力下自主应用新型脱碳技术的动力不足需要补贴、税收优惠等进一步的政策支持。

第三由于各方未统一利益脱碳举措尚未走出囚徒困境企业自主开展脱碳行动将承受短期成本压力此时若遭遇对手低价抢占市场最终可能造成价值双输。成功实现中国脱碳转型不仅需要在认识上警醒更亟待在行动上落实自上而下形成从中央到地方再到行业协会、企业乃至投资者的合力以构建零碳社会。然而挑战和机遇总是相伴相生变革会催生新技术和新产业从而带来新的增长动力和潜在商机。虽然未来道阻且长我们相信中国可以把握时机成为碳中和领域真正的领袖。

碳中和如何实现?需要明晰未来实现双碳目标路径以及政策倾斜方向研究碳中和产业图谱与指数构建挖掘细分赛道潜力关注在碳交易市场的产业映射”,聚焦碳中和年内催化的相关行业。

五、新兴产业投资机会

国有资本、债、著名PE、科创板、定增、并购六大资金面从他们的动作先行的视角窥探碳中和的产业投向一起挖掘潜在新兴产业投资机会。

视角之一:国有资本的绿色投向。国家绿色发展基金(规模885亿元)重点投向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生态修复和国土空间绿化、能源资源节约利用、绿色交通、清洁能源等领域;国能新能源产业基金预计将撬动约500亿元流向新能源产业。

视角之二:碳中和债券的政策窗口。累计已有33只碳中和债公布(共计544.35亿元)募资投向主要投资于非化石能源发电及特高压电网建设(占比约60%);发行主体集中在央企和大型国有企业信用等级以AAA为主。

视角之三:顶级PE的新能源布局。高瓴资本持续通过定增等方式布局新能源(动力电池、光伏产业链)细分龙头并提出PEVC投资碳中和新技术蓝海:电力部门(分布式光伏)、交通部门(氢/氨燃料)、建筑部门(Low-E节能建筑/光伏屋顶)。

视角之四:科创板的碳中和成分。已上市企业主营包括:高效节能石墨设备、蜂窝陶瓷技术、固废及污水阻隔修复、有机废物裂解、新能源车及光伏上游产业等。

视角之五:碳中和全产业链的定增动态。头部企业正在针对高冰镍、超高纯铝、高效晶硅光伏电池、电池包绿色拆解等技术加大投入。

视角之六:并购背后的碳中和产业布局。纵向并购(如锂电池龙头并购石墨加工企业)、跨界并购(如低碳解决方案企业并购金融机构)。

六、碳中和主题策略

碳中和强主题宜做短看长短期视角受益行业按照碳排放贡献大+人少+逻辑改善原则挖掘:约50%碳排放由电力和热力生产部门贡献建议关注火电;制造业与建筑业碳排放贡献占比近30%建议关注钢铁、电解铝。此外关注全面受益的节能环保板块。中长期视角建议关注能源替代中国优势链(光伏产业链、锂电产业链)及输配侧技术迭代(储能)。

碳中和的本质是通过一系列举措推动能源结构的转型升级。与部分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能源结构有很大的优化空间。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指出目前我国煤炭消费占比超过50%;单位能源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世界平均水平高约30%;单位GDP的能耗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发达国家的2-3倍。

在碳达峰、碳中和已经由高层正式提出的大背景下我国的清洁能源占比无疑将持续提升而面对必须确保的能源安全中国只有通过技术创新不断降低电力供应价格。技术创新与市场规模密切相关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可以将原本具有的规模优势转化为能源优势。碳中和的提出和实施将对风能发电、光伏发电、环境保护、节能、储能等产业构成重大利好。

[应对气候变化小百科]

什么是低碳产业、低碳经济和低碳技术

低碳产业是指在生产、消费的过程中,碳排放量最小化或无碳化的产业。低碳产业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碳为主要特征。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低碳技术是指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部门以及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

附件下载:

重庆市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应对气候变化参阅材料》(2021年第12期)的函.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