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无障碍 关怀版 登录 |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重庆市生态环境局 > 政务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 环境管理  >  生态环保督察
[ 索引号 ] 11500000MB1614741U/2021-00921 [ 发文字号 ]
[ 主题分类 ]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 [ 体裁分类 ] 工作动态
[ 发布机构 ] 市生态环境局
[ 成文日期 ] 2021-04-09 [ 发布日期 ] 2021-04-09

以督察促整改推动转型发展 创新驱动传统产业、农业、旅游业 迎来“蝶变” ——重庆沙坪坝区“刀刃向内”促 转型

      以督察促整改推动转型发展

创新驱动传统产业、农业、旅游业迎来“蝶变”

        ——重庆沙坪坝区“刀刃向内”转型


              日期:2021-02-18 来源:中国环境报 大中小

“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寒冬腊月,歌乐山上传来阵阵歌声。循声望去,原来是漫步在万亩梅林中的游客,陶醉于“红岩上红梅开”的美景,情不自禁一展歌喉。

谁能想到,就在两年多前,作为红岩精神发祥地的歌乐山周边给人的印象还是散、乱、污、脏、差。回溯到上世纪80年代,随着全国范围内城市化、工业化进程迅速加快,拥有深厚基底的沙坪坝工业增速一骑绝尘,以“沙老大”的姿态领跑全市,而伴随着经济发展的高歌猛进,却是生态环境不堪重负的哀鸣。

20184月,重庆市环保督察组进驻沙坪坝区开展督察,一场以民生和发展为导向的污染防治攻坚战正式打响。

督察契机下的转型升级

“西永微电园已征未用地上发现大群散养水牛粪污直排河道。”

“某印染厂在夹墙中私设暗管偷排废水。”

“尽管明令要求整改,西永街道中柱村仍在大面积违规占地搭建厂房。”

重庆市环保督察组反馈交办的问题个个直击痛点,条条击中要害。

同时,在连续两年的重庆市区县经济社会业绩考核中,沙坪坝区环境质量指标均排名靠后,痛定思痛之后,区委、区政府毅然决定“操刀断腕”。

这起手第一刀,是一把“斫骨刀”,砍在了项目准入的节骨眼上。在新建项目审查方面,沙坪坝区对不符合条件的项目一律不予通过,坚决把“黑色增长”企业挡在“门”外,而在“门”内,产业园区的规划环评和跟踪环评完成率均达到100%

第二刀,是一把“雕花刀”,刀锋过处,淘汰掉一批落后过剩产能,雕出了一座全新的现代产业基地雏形,为电子信息制造业、高端装备产业、下一代汽车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和工业设计产业的发展留足了施展的空间。

第三把刀,是“泼风刀”,挟风雷之势,斩向了环境违法行为。2018年以来,沙坪坝区累计实施处罚1052件、查封扣押43件、限产停产16件,处罚金额达8510.9万元,20182019年连续两年处罚案件数量、金额位居全市第一。

最后一把刀,是“解牛刀”,“以无厚入有间”,在严禁“一刀切”和敢于“切一刀”之间游刃有余。沙坪坝区对家具、塑料、食品等污染问题突出、不符合产业布局要求的企业开展清理整顿,累计关闭搬迁相关企业896家,使多处污染企业集聚地带实现了“厂清地平”。

刀法好不好、刀够不够快,还要取决于用刀的人。沙坪坝区“四大班子”悉数上阵、蹲点包案;环保督察组尚未离开,区纪委就已针对违规搭建厂房启动了立案调查,进而为全区“散乱污”企业整治从用地源头找到了突破口。

在随后的中央和市级生态环保督察的高压倒逼之下,加上区委、区政府联袂出击,让转型发展成为沙坪坝区的必然之势。

治污攻坚中的多方博弈

曾几何时,梁滩河流经沙坪坝区的这一段,总漂浮着一层厚厚的鸡鸭粪便,离得老远就臭味熏人。可如今,这里的河水变清了许多,河边多了不少在亲水步道上悠闲散步的居民。

这梁滩河的水,是如何变清的呢?

“这几年,我们启动了城市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投用了污水管网可视化智能管理系统,建立了上下游三区横向补偿机制,运行了全流域地表水加密监测系统,实施了打击污水偷排直排以及暗访暗拍专项行动。”在沙坪坝区生态环境局从事水环境保护工作的雷国富告诉记者,“再加上重庆市人大常委会主要领导担任河长,推进解决了一大批突出问题。”

建、治、管、改四箭齐发之下,2020年梁滩河水质稳定达到Ⅳ类标准。

自打苗圃花卉基地和草莓基地取代了露天木材粗加工厂,沙坪坝区歌乐山街道欧家湾的村民们感觉呼吸顺畅多了。“过去,这一片的粉尘和噪声就没断过,街坊邻居们意见大了去了。”家住附近的左德杰告诉记者,不过那些已经是过去了。

20184月召开全区污染防治攻坚暨两违集中整治大会以来,150余期《沙坪坝“散乱污”企业攻坚整治行动周报》,分管工业企业及生态环境工作的区级领导期期必看,分析研究。除了周报,区委、区政府督查办每年还要开展专项督查,将问题上报区委、区政府。

“分类整治‘散乱污’点多面广、矛盾集中,就曾有企业反映我们在清理整顿过程中存在‘一刀切’现象。”沙坪坝区生态环境局局长徐国轩回忆道,“但在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组织的‘回头看’过程中,通过点对点现场核查、面对面解疑释惑,最终还是肯定了我们的分类整治工作。”

循着严禁“一刀切”和敢于“切一刀”的整治思路,2020年底,沙坪坝全区3887家“散乱污”企业全部整治完成。区环境质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黑臭水体全面消除,梁滩河出境断面水质由2018年的劣Ⅴ类提升至Ⅳ类,嘉陵江沙坪坝段水质达Ⅱ类;2019年群众投诉回访满意率达99.9%,居重庆全市之首;2020年空气优良天数更是历史性突破300天。

绿色辩证下的美丽蝶变

栽得梧桐树,自有凤来栖。沙坪坝青凤高科技产业园内,到处是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数十个总投资达数百亿元的科技产业项目陆续开工,沙坪坝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腾笼换鸟”促转型。

手握“散乱污”企业关闭搬迁后产生的空置用地、富余劳动力等要素资源,沙坪坝区加快了向智能化产业转型的脚步。全区落户106家“芯核器网服”产业链相关企业,集聚10万余名科技工作者、28名院士和3万余名硕博士,建起了303个市级以上科研平台,汇聚了1000余家科技型企业。

不仅传统产业摆脱了过去“傻大黑粗”的模式,传统农业和旅游业也迎来“蝶变”。

歌乐山街道天池村,因上、下天池水库而得名,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再加上“全国文明村”的名号,让当地的旅游产业迅速兴起。然而好景不长,“那几年,因为过度开发再加上肥水养殖,这里的旅游业发展一度陷入了停滞,一副好牌就这么打烂了。”村民冯永碧唏嘘道。

2020年,上、下天池迎来全面整治,水质得到大幅提升,又重新成为了当地旅游业的金字招牌。

针对辖区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沙坪坝在路域环境整治上融合利用原有景观资源,建成多条生态绿色公路。辖区内大部分公交车辆和全部出租车使用清洁能源,还新增绿化面积513万平方米,极大地提升了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随着碳中和、碳达峰成为我国“十四五”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主攻目标,如今沙坪坝区已开始有针对性地布局绿色发展的“低碳2.0版本”,大力推广绿色交通,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同时,努力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为城市建设铺就低碳之路,为产业发展奠定绿色基础。(丁凤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