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材料一
长寿区:固绿色发展之基,聚力打造筑牢
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标志性成果
长寿区是全国唯一以“长寿”命名的城市,位于重庆东部,地跨长江南北,是现代化渝东新城,也是重庆陆路交通枢纽和长江上游重要港口城市,拥有国家级长寿经开区,是西部地区重要的综合性化工基地。境内山水交融、江河纵横,一江、三河、六山、百湖构筑起“百湖之区、生命之城”的自然生态本底。近年来,长寿区锚定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在加快推进美丽重庆建设中当先锋打头阵目标,奋力做亮“幸福城市美丽乡村”长寿生态名片。
首先,我们坚决扛起上游责任,在筑牢绿色生态屏障上见真章
一是生态保护修复更加精准。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专项规划7类47个项目,建成56万亩长江岸线生态廊道,治理河道43公里,新建堤防护岸65公里,完成174个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整治30座小水电站生态流量,从严落实“长江十年禁渔”。
二是沿江环境风险防范更加坚实。“关停并转”19家沿江化工企业,11个沿江码头实现船舶污染物接收处置装置全覆盖,建成全国领先的危化品船舶洗舱中心和专用船舶废弃物接收处置码头。建全长寿经开区应急防范管理体系,守牢长江生态环境安全防线。
三是基础设施建设更加牢固。长寿经开区作为西部唯一,入选化工园区突发水污染事件环境应急“一园一策一图”国家级试点,五级水污染防控系统拦截能力达167万方,危险废物年处置能力突破100万吨位居西南前列。新增6个环境应急物资储备库,组建13支、300余人的专业应急队伍,夯实环境应急处置救援保障。
其次,我们强力推进双碳战略,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上出实效
一是发展空间系统重塑。实施全国首批“三线一单”减污降碳协同管控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试点,划定170.8平方公里生态保护红线,划分25个环境管控单元,服务重大项目精准落地,试点获评全市及全国典型案例,并获市政府对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的督查激励。同时,长寿经开区规划环评被评为全国典型案例。
二是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争取中央资金2.1亿元,完成重点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和挥发性有机物深度治理,提前两年完成“十四五”大气污染物减排任务。长寿经开区入选全市首批“近零碳园区”试点,形成173项低碳节能技术库,推动重庆钢铁、川维化工、卡贝乐化工等重点企业建成碳回收装置,41家纳入全国碳市场企业的履约数量、金额均居全市前列。
三是绿色产业持续壮大。实施重钢千万吨产能绿色智造升级等节能降碳技改项目32个,投用西南地区最大供氢中心,全区单位GDP能耗下降3.7%。建成天然气化工、钢铁冶金循环等6条循环经济产业链,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处置率达99.6%,全流程无废园区管理模式入选全国“无废园区”典型案例。
再次,我们着力扮靓城乡大美风貌,在共建绿色宜居家园上绘新篇
一是聚力让环境更优质。今年以来,地表水和城乡饮用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空气质量大幅改善,森林覆盖率超过50%,生态质量指数增长0.08,环境问题投诉量同比下降24.4%,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
二是聚力让城市更宜居。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三城同创”,新增绿地16万平方米、城市湿地公园和城市森林公园23个,获评“中国气候宜居城市”,桃花溪成功创建全国幸福河湖,推窗见绿、抬头见蓝、出门入园成为长寿市民触手可及的幸福。
三是聚力让乡村更美好。以创建巴渝和美乡村为牵引,打造长寿慢城市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范例区、龙溪河流域美丽乡村示范带,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4个、巴渝和美乡村3个、市级美丽宜居村庄62个,长寿的乡村“颜值”更高、“气质”更佳。
新闻发布材料二
永川区:紧随绿色发展旗帜
争当“无废城市”建设排头兵
大家下午好!永川位于重庆西部、长江上游北岸,是正在培育建设的市域副中心城市。在推动城市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上,永川区以“无废城市”建设为抓手,主要开展了如下三方面的工作:
第一:下好“一盘棋”,打造“无废”样板。
首先是构建了一套“指挥体系”。我们根据“无废城市”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细化、明确了41项评估细则、54项任务清单,助力“无废城市”建设工作高质量推进。
其次是构建了一个“辅导体系”。将“无废城市”创建纳入党建统领季度考核机制,将责任单位纳入“无废”跑道“赛马比拼”,以“无废指数”定量分析建设成效。
其次是构建了一批“品牌体系”。将“无废城市”建设与垃圾分类、生态农业、绿色邮政等工作结合,创建107个、12类“无废城市细胞”,覆盖衣食住行各领域。
第二:聚焦五大领域,打好“组合拳”
一是聚焦工业板块,打造绿色低碳“新风尚”
全区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9家,省级绿色园区1个、绿色工厂19家。完成35家企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验收,占比达到96.85%。全区1800余家产废企业纳入固废动态信息平台管理,综合利用量达82万余吨,利用率90.3%。
二是聚焦农业板块,勇当可持续发展“先行者”
建成1个区级废弃农膜加工中心和村级回收点186个,农膜回收率达98.71%。带动5家企业实施秸秆综合回收利用,建设收储点12个,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2.57%。完成全区297个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1.33%。
三是聚焦生活板块,绘就美丽宜居“新画卷”
打造四类区级“无废快递网点”,辖区寄递企业电商类邮递件不再二次包装比例达98%,“瘦身胶带”封装比例达98%,利用寄递优惠、以物换物等活动吸引用户参与纸箱回收复用。
四是聚焦建筑板块,构建绿色节能“驱动力”
建成1座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场,处理能力约100万吨/年;建筑垃圾进行分类处理用于制造再生砖、透水砖等。“吃”进渣土“吐”出建材,推动了建筑垃圾的综合利用。
五是聚焦危废板块,织密“无废”保障“安全网”
借助巴渝治废管理信息系统开展危险废物监督管理,保障辖区内涉危废企业全覆盖。设立小微企业危险废物综合收集试点单位3家,全区危险废物利用处置单位9家,危险废物经营利用处置能力达22.07万吨/年。
三、打造“产业链”,推动绿色转型。
在前端减量化方面。引导帮扶国网电力建成全国首家“电力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中心”,精细化分拣报废物资,进行回收利用。投运以来,该中心累计处理废旧物资6885吨,节能3877万千瓦时,减少碳排放8.65万吨,减少废气排放86%、废水排放76%、废渣排放97%。
在中端资源化方面。以铝行业为重点,完善再生铝“回收—拆解—冶炼—研发—压铸—制造”一体化产业圈建设模式。推动建设铝灰渣资源化综合利用项目,预计年处理量可达12万吨/年。
在末端无害化方面。打造“静脉产业园”,建成生活垃圾发电、餐厨垃圾处置、污泥无害化等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设施,发展“资源—产品—再生资源”闭环经济模式,全区危废处置能力达20万吨/年。
下一步,永川区将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市委六届六次全会精神,持续深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培育“无废”理念,努力打造全民共同参与的“无废城市”建设新格局。
新闻发布材料三
璧山区:探索治理农村污水新模式
展现璧山和美乡村新风貌
璧山区位于长江上游地区、重庆市西部,因境内“山出白石,明润如璧”而得名,是中心城区向西发展的首站。为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闭环管理,实现长制久清,璧山区率先在全市开展农村污水零直排村建设试点,创新提出“三分三全”治理思路,即:将农村污水通过“分类收集、分质处理、分级监管”,以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全监管”。
一、积极行动,全面织密建设体系“保障网”
通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将环境保护深度融入《村民公约》,大力推行“积分制”“院落制”,成功激发村民“共享、共管”的积极性,众多村民踊跃参与到农村污水零直排村的建设与管理。同时,璧山区压实镇街责任,推行“建管运”一体化模式,将污水设施运行情况纳入考核评价,确保责任落实到每个环节、每个主体。
二、多措并举,有力打响深化治理“主动仗”
以七塘镇将军村、喜观村为试点,充分征求多方意见,编制项目方案与技术导则,深入探索多元化污水处理模式,总结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璧山经验。构建起“四位一体”管理体系,实现了市级指导、区级统筹、镇级监管、村级巡查以及第三方专业运维的高效联动,确保治理工作持续深入、长效稳定。如今,走在将军村和喜观村,曾经黑臭的水体变得清澈、异味消失,村民的生活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这一成果得到了村民的普遍认可。
三、创新路径,探索农村污水治理“新模式”
在资源利用方面,依据将军村和喜观村实际情况,对污水进行科学的分类分质分级资源化利用,全面覆盖集中居住区和分散农户。通过这一创新举措,每年成功减少污水排放9.64万吨,农村的水环境质量得到了有效提升,河塘沟渠重现清澈,鱼类等水生生物也开始回归,群众休闲也有了好去处。在成本控制上,坚持“利旧”原则,巧妙整合改造现有设施,大幅降低了建设成本。同时,积极探索市场化运营模式,开展民宿纳管收费、资源化还田付费等多元化方式,加之政府提供补贴,就实现了农村污水治理的可持续发展。
此次试点工作取得的成效,不仅为璧山区农村环境的持续改善和乡村振兴奠定了基础,也为全市乃至更大范围的农村污水治理提供了借鉴范例,在推动农村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而有力的步伐。璧山区将在现有试点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持续深入探索农村污水“投、建、管、运”机制,在全区各镇街开展农村污水零直排村建设,进一步扩大治理成果,为建设巴渝和美乡村贡献更大力量。
新闻发布材料四
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首创土壤污染调查名录为企业节约“真金白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净土保卫战重在强化污染风险管控”,重庆高新区深学笃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全国率先探索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管理改革,创新出台“十条措施”,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
工作中,土地使用权人为规避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防治责任风险,针对建设用地的规划调整、出让、开发建设都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据统计,重庆高新区近5年开展了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的174块建设用地中,农用地、未利用地变更为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的“一住两公”用地占比超70%,支付调查费用约9000万元,未发现超标地块。这些地块土壤污染风险低,但都执行同样的流程,既降低了政务服务效率,又浪费了大量资金。为此我们探索推动土壤管理的创新改革,实施“十条措施”,既有效管控土壤污染风险,又大幅减少资金、人力资源的浪费,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一、创新建立名录制度,精细实施分类管理
本次改革建立地块调查名录制度,分类实施管理。对用途变更为“一住两公”的地块,在全国率先建立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分类管理名录,建立重点地块、一般地块、其他地块分类调查名录。其中重点地块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开展调查并编制调查报告,由政府开展调查报告评审;一般地块分重点区域和非重点区域分别采样监测并编制调查报告,由业主单位自行组织专家评审;其他地块只需填写《土壤污染状况简易调查表》,不再组织专家评审。
二、着力简化管理流程,精准开展修复治理
目前,建设用地存在过度风险评估、过度修复治理的情况,修复方案变更程序复杂,土壤污染风险治理措施不精准,影响了城市开发进展,为此改革针对管理流程进行简化。
一是对污染情况清晰、关注污染物以风险筛选值作为修复目标值的地块,以及仅地下水关注污染物超标,但无饮用水功能、对人体健康也无影响的地块,不再开展风险评估。
二是对污染情况清晰、关注污染物含量未超过相应规划用地类别管控值,且污染土壤方量小于1000方的地块不再编制修复方案和开展修复效果评估,只需针对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自主修复合并编制一本报告即可,也不再纳入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
三是加强重点民生项目用地保障,实施分区分期管控修复,未污染的区域明确土壤环境质量和边界后,可先行开发建设。
三、弥补监管薄弱环节,守住土壤安全底线
在实际工作中,土壤环境管理仍有部分环节要求不明确、责任不清晰,在优化精简工作流程的同时,需加强薄弱环节监管。重庆高新区将实际用途更新为“一住两公”用地的闲置厂房等存量资产用地纳入管理范围,明确土壤污染责任人和土地使用权人责任,以及修复施工安全管控、地质风险监管部门责任,切实筑牢土壤环境安全底线。
改革实施以来,重庆高新区完成7个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其中重点地块2个、一般地块2个、其他地块3个。相较改革前,一般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时间、报告编制时间、调查费用分别节约50%、40%、70%以上,其他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时间、调查表编制时间、调查费用分别节约60%、90%、80%以上。改革前地块调查费用需要近200万元,改革后只需不到40万元,为企业实实在在地节约了“真金白银”。
新闻发布材料五
问题1:长寿经开区新材料产业园作为西部地区唯一化工园区,入选全国17个园区突发水污染事件“一园一策一图”国家级试点,据悉,近期长寿区举行了“一园一策一图”环境应急演练,可以为我们介绍一下试点开展情况吗?
长寿经开区主导产业集群发展、特色鲜明,致力建设世界一流的化工产业集聚区,入驻企业953家,其中园区内重点环境风险企业142家。试点以来,我们深入探索,着力构建预警及时、响应迅速、科学处置的突发水污染事件环境应急三级防控体系。
一是精准摸排三个底数。摸清风险企业应急空间底数,利用应急罐、围堰、防火堤等设施,挖掘企业环境应急空间81.7万方。摸清公共区域应急空间底数,利用晏家河河道、公共事故应急池、临时筑坝点等,排查应急池8个、污水处理设施2个、雨水排口142个等空间设施,污水拦截能力超72万方,园区风险防控空间得到充分释放。摸清互联互通补充空间底数,排查废水专用管网11.2公里,挖掘公共雨水管网拦截能力2.21万方,全部8座片区事故池与污水管网实现互联贯通。
二是细化提升三个能力。提升全员实战能力,今年来开展各级应急演练560余次,组建专业应急队伍13支,修订环境应急预案。提升全园防控能力,投入5700万元新增污水防控能力2.5万方,在晏家河响水洞闸门配备监控物联感知系统。提升区域技防能力,实施川维片区沿江装船管线防泄漏改造,将417米沿江危化品管线整体搬迁至安全区域。
三是数智赋能三级防控体系。巩固一级防控不出厂体系,将140余家企业1300处视频监控及11个环境在线监测站点接入智慧园区平台。充实二级防控不出公共设施体系,将园区分为4个子区域,布置视频监控点位203个,精细管控危化品运输线和车辆。筑牢三级防控不出园区边界体系,将高空瞭望、红外热成像、三维底图等数据,集成突发环境事件应对一张图,实现事故快速溯源处置。今年来接收预警65次,均在半小时内完成高效闭环处置。
问题2:永川区是重庆市新型工业化主战场,是全市唯一拥有国家高新区、综合保税区两个国家级平台的区县,请问永川区在无废城市建设中,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推动工业绿色发展?
在推动工业绿色发展方面,永川区做了很多探索和尝试,协同推进工业领域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努力使绿色无废发展逐渐成为永川区工业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底色。
一是促进绿色生产。建成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园,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市级专精特新企业36家,完成企业智能化改造50家,打造数字化车间7家,帮助和指导高耗能企业进行项目节能技术改造。持续开展“双超双有高耗能”企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工作,累计完成35家企业审核验收,推进清洁能源发展。
二是推动绿色处置。推动园区循环化改造,引导企业间、园区内、产业间循环链接,提高园区的资源利用效率。建成国网首个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中心,推动公司系统废旧物资集约化、规范化拆解和绿色化处置,实现再生资源绿色循环利用水平、价值创造能力“双提升”。
三是建设绿色矿山。有序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历史遗留和关闭矿山修复治理,推动建成大中型绿色矿山3家,包括1家国家级绿色矿山、2家市级绿色矿山。建立联合检查机制,开展露天矿山综合整治专项行动,执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督促企业全面推进绿色矿山建设。鼓励矿山企业综合利用废石、矿渣和尾矿等砂石资源,实现“变废为宝”。
问题3:自去年以来,重庆在全国率先构建全市域“141”基层智治体系,请问璧山区在生态环境基层智能治理方面具体有哪些亮点做法?
璧山区紧紧围绕数字重庆“1361”整体构架和数字生态环保应用跑道“1+5+N”总体思路,重点开展4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厘清职责“边界线”。全面梳理部门职责清单,确定镇街履行生态环境板块职责事项清单,确立璧山生态景观板块5个部门职责。
二是建立感知“预警网”。全面梳理感知设备,接入水质、空气等感知点位167个,有效提升全区重点点位非现场监管预警能力。
三是开发应用“子场景”。承接“巴渝治水”应用子场景试点,构建点位巡查、问题交办、任务整改等闭环体系,2024年4月,该子场景已实现“一地创新、全市复用”。
四是发挥平台“高效能”。利用三级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绘制多跨流程图,上线“一表通” 智能报表,实现“一网指挥、智能调度”,积极配合“巴渝治水”等数字化应用贯通运行。
问题4:《重庆高新区深化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管理改革十条措施(试行)》的适用范围包括哪些?能否举例说明改革带来的变化?
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率先开展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管理改革,其主要目的是要精准管控土壤污染风险,确保人民群众住得安心。本次出台的十条改革措施主要适用于直管园范围内的两类地块:一是规划用途调整为“一住两公”的地块;二是实际用途改变为“一住两公”的存量工业厂房地块;其他建设用地,以及土壤重点监管单位原址的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风险评估、管控、修复治理仍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相关要求开展。以高新区K05单元05街区详规调整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项目为例,改革前,该项目约1.7万亩区域面积需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费用约1000万元,时间需要2至3个月;改革后,需要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的区域面积缩减至约3000亩,费用降至约180万元,调查时间减至1个月。同时,我们将严格落实“十条改革措施”相关要求,坚决守住“一住两公”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安全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