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首页>政务公开 > 新闻发布

“建设美丽重庆 区县在行动”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二场)

日期: 2024-10-31
字体:

新闻发布材料一


开州区:三水统筹治理,打造幸福河湖


开州地处三峡腹心、秦巴腹地,生态优势突出,生态功能重要。近年来,开州区深学笃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把汉丰湖水生态环境保护作为生态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致力管好水资源、治好水环境、护好水生态,汉丰湖成功创建全国美丽河湖和市级示范河湖。

一、聚焦水资源,绘就山水并茂新画卷

汉丰湖的保护治理是全流域、全方位的保护和治理。

绿色屏障出色。建设“两岸青山·千里林带”3.6万亩,全区森林覆盖率由2018年51.8%上升到2023年56.5%。马云林场一体化造林、护绿,获评全国绿化先进集体、全国“十佳林场”。打造崖柏保护繁育标志性成果,崖柏保护与繁育科研工作被中央电视台多轮次深度报道。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崖柏科研团队获2023年度“感动重庆十大人物”特别奖,2024年重庆市五一劳动奖章。

修复利用出彩。坚持规划引领,将万亩滨水黄金地带留给了生态,汉丰湖自然岸线率超80%。治理水土流失339平方公里,汉丰湖消落带治理入选全市生态保护修复十大案例。按时完成第一轮、第二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整改任务,铁峰山国家森林公园生态修复提升入选“美丽重庆建设典型案例”。

水资源利用出圈。汉丰湖流域水资源充沛,实施中小河流等综合治理项目30余个,保障汉丰湖上游年均入湖水量达20.8亿立方米。建设水位调节坝,湖内水位常年保持在170.28~175米之间,消落区水位变幅由35米降至4.72米,发挥“湖在城中、城在山中、人在山水中”的独特魅力,为世界库区消落带治理、保护、利用提供宝贵经验。

二、聚焦水环境,治出人水和谐新成效

坚持系统思维,从“规、清、建、迁、拆、管、控、造、智、改”十个维度,保护好“一湖碧水”。汉丰湖流域水质稳定保持Ⅲ类,Ⅱ类水质占比不断提升。

源头根治。完成31个场镇雨污分流,建成场镇雨污管网1079公里;建成乡镇污水处理厂45座,升级改造29座,实施190个行政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成投运70座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由32.7%提升至72.2%。将排污口设置在湖内的城区污水处理厂搬迁至下游,污水处理能力由4万吨/天提标升级至10万吨/天。拆除汉丰湖湖周及上游禁、限养区内规模养殖场269家。

水岸同治。在汉丰湖湿地公园环线打造250万平方米园林景观带;在汉丰湖周边镇街实施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在汉丰湖流域实施生态河道治理8.4公里,配套修建堤顶道路、亲水步道46公里,绿化堤防80亩。

协同联治。压紧压实河长制工作责任,设置三级河长673名;通过“巴渝治水”“智慧河长”等智管应用,发现处置各类问题2341个;坚持上下游、左右岸联动,实施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上下游乡镇(街道)横向流域生态补偿2558万元。

三、聚焦水生态,描绘鱼鸟共生新图景

在汉丰湖分4个生态梯次实施“四大工程”,着力构建独有的湿地生态系统。景观基塘工程获重庆市科技一等奖。汉丰湖乌杨坝消落带生态修复项目获亚太地区景观设计雨洪管理类卓越奖和野生动物、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改善或创造类卓越奖。澎溪河湿地自然保护区被国家林草局纳入第一批湿地候鸟重要栖息地。

生态保育工程。在150米水位以下,实施了8235亩生态保育工程,对植被采取近自然管理,实现湿地生物多样性生态目标。

基塘工程。在150米~165米水位区域,实施了45亩基塘工程,以冬季蓄水沉积的底泥作为养分,种植荷花、水生美人蕉、菱角等水生作物,充分挖掘湿地的经济潜力,实现作物亩产量化增值经济目标。

林泽工程。在165米~175米水位区域,实施了1350亩林泽工程,栽植耐淹性较强水松、水桦、竹柳、落羽杉等十余种乔木,实现稳固库岸与净化来水互利保护目标。

鸟类生境工程。在175米水位以上,实施了4950亩鸟类生境工程,利用改造低效林,引入利于鸟类筑巢的树种,实现保持水土与庇护鸟类双赢环境目标,拥有3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和23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每年到汉丰湖越冬的候鸟达2万余只,汉丰湖已成为鱼类、鸟类栖息的“天堂”。

下一步,我们将坚决扛起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的重大使命,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加快绘就“繁星闪烁、岸青柳绿、鱼翔浅底、万家灯火”的开州画卷,以开州之美扮靓美丽重庆。


新闻发布材料二


梁平区:湿地润城 努力打造

美丽重庆建设“梁平样板”


梁平位于重庆东北部,是西南地区唯一国际湿地城市。近年来,梁平深学笃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全域治水·湿地润城”总体思路,持续提升全域生态环境质量,狠抓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努力推动生态环境“高颜值”和经济发展“高质量”互动并进。

一、“九治”发力,擘画绿色发展的“底色”。

梁平以治水治气治废为重点,一体化推进“九治”,持续提升全域生态环境质量。

扮靓“河岸线”。持续巩固龙溪河、铜钵河、新盛河等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成果,推动跨界流域联动共治,铜钵河成功创建全市美丽河湖,全区主要次级河流出境断面水质连续6年达到或优于水环境功能要求,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达标率100%。

画蓝“天际线”。扎实推进PM2.5和臭氧协同治理,稳妥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大力推进近零碳公共机构建设试点,实施海螺水泥二氧化硫超低碳排放改造,今年1—9月全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64天,同比增加10天。

绘美“无废线”。加快建设全域“无废城市”,已创建无废城市细胞106个,新金带小学获评2024年市级精品无废细胞,绘出城市最美风景线。

二、湿地润城,提升绿水青山的“成色”。

梁平大力推进“全域治水•湿地润城”,努力打造美丽梁平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治好“一城水”。累计建成“城、镇、村”污水处理厂(站)102座,完善城镇雨污管网1300余公里,实现流域内乡镇和大型聚居点污水处理全覆盖;创新“自然+人工”湿地多级治污模式,消除农村黑臭水体面积约10万平方米,102条农村黑臭水体得到有效治理,“黑臭水体治理‘5653’梁平经验”入选首批美丽重庆建设典型案例和2023年度重庆市生态环境系统“双十佳”实践案例。

修复“一片地”。推进“十百千”小微湿地示范工程建设,全区小微湿地修复后面积达4900公顷,利用城乡的沟、塘、渠、堰、井、泉、溪等小微湿地元素,建成具有典型示范效应的小微湿地400余个,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获评全国生物多样性优秀案例,猎神村山地梯塘小微湿地修复案例入选中国履行《湿地公约》30周年成就展。梁平区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六次会议上入选“自然城市”平台。

连通“一张网”。以双桂湖为城市湿地有机网络核心,实施河湖连通工程,引水入城进小区,通过疏浚、护坡、复绿等方式实施城市绿地系统“细胞”工程,修复城市湿地公园8个,建成“小游园、小花园、小憩园”86个,实现 “一步一景、一园一特色”目标,形成近30平方公里结构完整、功能连续的城市湿地连绵体,点燃市民的“微幸福”。

三、绿色发展,平添美丽梁平的“亮色”。

梁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持续做靓“国际湿地城市、中国西部预制菜之都、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三张名片。

打好“组合拳”。全面实施“小微湿地+环境治理、有机产业、民宿康养、生态旅游、自然教育”发展模式,形成经济作物种植、水产养殖、湿地康养、湿地旅游四大生态产业,让生态效益转化为群众增收致富的经济效益。

争做“领头雁”。荣登工信部赛迪研究院“2023预制菜产业基地百强”榜首,318家存量企业转型扩能打造数字化车间14家,3家企业入围全国预制菜企业百强,双桂素食、张鸭子、重庆酸辣粉等“拳头产品”备受市场青睐,并走出国门,梁平预制菜产业发展初步成势。

擦亮“金字牌”。携手川渝毗邻七区县共建“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梁平至开江高速、巴蜀非遗文化产业园、梁平·开江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产业带合作园区等一批涉及梁平的跨区域重大项目完成投资119亿元,抢占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低空经济等产业新赛道,聚力打造具有梁平辨识度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标志性成果。

接下来,梁平区将沉心静气、真抓实干,加快推动生态环境质量、城乡大美格局、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明显跃升,以实干实绩奋力打造美丽重庆建设“梁平样板”。


新闻发布材料三


奉节县:因地制宜探索“两山”转化模式

实现绿水流“金”青山有“价”


奉节县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坐拥夔门、扼守三峡,是刘禹锡笔下“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的生态江城。近年来,我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积极探索“两山”转化路径,生态产业蓬勃发展,生态红利不断释放,逐步走出了一条具有奉节辨识度的绿色发展之路。2021年、2023年因在“全面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方针,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改善生态环境质量”领域方面成效明显,荣获市政府真抓实干成效明显正向激励。

聚焦环境质量提升,激发“两山”转化新动能。一体推进“九治”行动,生态环境质量实现稳中更优。一是不让污水进长江。精心策划长江大保护PPP项目,全面开展入河排污口整治和农村黑臭水体“清零”行动,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稳定达到85%以上,农村污水收集率达67.8%。6个考核断面水质全部达标,长江干流奉节段水质连续7年稳定保持Ⅱ类,梅溪河罗汉大桥断面、草堂河黄莲村断面水质在9月达到Ι类。77个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二是不让大气受污染。锚定“降浓度、防重度、保优良”的总体目标,全力以赴打好蓝天保卫战,截至10月30日,已收获299个蓝天,同比增加2天,优良率98.4%;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19微克/立方米。三是不让垃圾出夔门。累计建成“无废学校”“无废小区”等“无废城市细胞”75个。创新“快速清漂法”,建成水域数字化监控平台,“清漂”率达到95%,清漂工作入选市级“无废城市”建设典型案例。

聚焦生态保护修复,绘就“两山”转化新图景。持续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厚植绿色生态“新优势”。一是系统治。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治理,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60平方公里、历史遗留和关闭矿山生态修复27.26公顷,新增城市绿地8.5万方,提质建设“两岸青山·千里林带”2.7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4.05%。二是精细管。对梅溪河、草堂河、安坪河、新民河等重点流域开展综合治理,实施排水管网、污水处理站、生态修复、智慧管理信息化平台四大工程,提升水环境综合治理效能,建设“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美丽河湖。三是守底线。深入开展环境安全大排查大整治,今年以来,排查环境风险企业154家次,企业自查4120家次,隐患排查率和隐患自查率均达100% ,牢牢守住环境安全底线。

聚焦产业转型升级,打造“两山”转化新样板。积极践行“两山”理论,全力打通绿色转化通道,全面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绿色发展成果全民共享。一是金融服务逐“绿”而行。大力推进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试点储备库入库项目78个,实施库入库项目30个,总投资金额184.68亿元;完成融资项目9个,融资金额达31.45亿元,绿色贷款余额达92.39亿元,同比增长28.28%。二是产业培育逐“绿”而兴。提升绿色生态农业品质,以推进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创建为载体,重点打造脐橙、中药材、生态畜牧等优势产业集群。其中,“中华名果”奉节脐橙综合产值超60亿元,入选重庆十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加快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构建以生态康养、自驾行摄、寻迹诗城等为支撑的生态旅游发展格局,昔日矿山青龙镇大窝社区实现绿色转型,获评国家4A级景区。2024年全县已累计接待游客3156.5万人次,综合旅游收入184.4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71%和23.15%。三是产业转型逐“绿”而进。把眼镜产业作为工业发展的突破口,引进眼镜企业135家,产值达到23亿元。在清洁能源产业全面发力,推进“风光水储”一体开发,已建成集中式光伏项目1个、水电项目33个、抽水蓄能电站1个,清洁能源总产值25.42亿元,同比增长4.61%,奉节县绿色GDP占比达到71.8%。

接下来,奉节县将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市委六届六次全会部署,进一步厚植生态底色、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拓宽“两山”转化通道,在构建美丽重庆建设先行区上展现奉节新作为。


新闻发布材料四


巫山县:站好岗哨

加快打造长江经济带上的绿色生态强县


巫山地处长江三峡库区腹心,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淡水资源战略储备基地,也是长江出渝的最后一道关口,是重庆向东开放“桥头堡”。近年来,巫山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聚力推动“九治”攻坚走深走实,全县绿色GDP占比达78%,获市政府落实生态环保重大政策措施成效明显激励通报,获评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一、守护“绿水青山·云雨巫山”,库区腹地变身美丽之地

守住“一江碧水”。严格落实长江“十年禁渔”,完成325条渔船退捕上岸工作。深入推进涉水问题排查溯源,清理整改小水电67座,关停老旧散小码头24个,整治长江入河排污口69个,长江干流巫山段水质连续8年保持Ⅱ类,总磷浓度连续11年下降。15个考核断面、29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保持100%。大昌湖列入“国家重要湿地”名录。

护好“两岸青山”。大力实施国土绿化重点生态工程,累计造林151万亩,修复矿山2万余亩,森林覆盖率达67.6%,生态保护红线占全县幅员面积36.43%。五里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地,已发现陆栖野生脊椎动物442种,维管植物3245种,入选全国陆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名录。 

留住“四季云雨”。深入开展大气污染防治专项治理,全力保“优良”,降“浓度”,空气质量优良率连续4年稳定保持98%以上,自有监测记录以来未出现过重污染天气,PM2.5浓度较2018年下降35.3%。特别是摩天岭康养度假区每立方厘米负氧离子含量高达4.7万个,获评“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入选全市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城市。

二、壮大“三峡红叶·巫山脆李”,生态资源化为致富资本

扮靓“一片叶”。推动生态资源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围绕长江巫山段、大宁河沿线等重点区域,栽植红叶类树种20余种120余万亩,吸引游客7000万余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36.32亿元。打造出最具有巫山辨识度的“两山”实践“金名片”,让“绿色颜值”转变为实实在在的“生态价值”。 

种好“一棵树”。将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同产业发展相结合,种植脆李30万亩,目前产量达13.5万吨,产值18亿元,带动全县6万余农户增收致富,实现“生态”与“产业”的双向奔赴,走出一条“生态为产业增值,产业为生态添绿”的价值转化新路子。

走实“一条路”。借“风”揽“光”走好清洁能源之路,建成6个风光清洁能源项目,实现年发电量约6亿千瓦时,产值3亿元左右,其中三溪两坪农(林)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是重庆最大的山地集中式光伏项目,入选全市2024年度绿色低碳典型案例,实现工业之美与自然之美和谐共存。

三、绘就“诗画城乡·绿色生活”,城乡颜值擦亮幸福底色

推动绿色空间重塑。全面落实“三线一单”分区管控,构建“两带、四屏、二十二廊、多块”生态安全格局。建成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湿地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占全县国土面积46.2%,努力扮靓天际线、山脊线、水岸线。

推动城市治理迭代。大力实施城市“体检、更新”行动,疏通451公里雨污管网“主动脉”,化解114个治污末梢“肠梗阻”。两江四岸11.4公里水陆岸线生态修复和景观提升全线贯通,修复消落带71万平方米。推出三峡龙脊徒步、宁江渡生态文化公园等一批城市新名片。

推动乡村建设升级。深化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动环境治理与基层智治深度融合,探索推广下庄村传统村落、光明村生态村落、权发村乡村驿站、安坪村和美家园等乡村建设巫山实践,多措并举绘就和美乡村幸福底色。

下一步,巫山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以打造美丽中国先行区市域范例为目标,聚焦 “渝东北领先、全市进位、巫山辨识度”,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成为样板,奋力在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走在前列、作出示范。


新闻发布材料五


答问参考


问题一:汉丰湖及周边区域环境质量好、生态资源美,请问下一步开州如何利用好、转化好这些生态优势,有哪些举措?

答:灵动的水是开州的城市之魂,依托汉丰湖优质生态资源,持续走好“生态+”的融合发展之路,把绿水青山的“大美”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共富”。

以湖兴“城”。围绕一湖碧水建设特色城市,依托“湖在城中,城在山中”、人在山水中的特色禀赋,将湖光山色、商业空间、生活场景有机融合,高标准打造环湖消费带,有效带动环湖周边人流物流资金流聚集。

以湖塑“旅”。围绕一湖碧水发展特色旅游,打造具有开州辨识度的帅乡红色研学、汉丰湖蓝色度假、雪宝山绿色康养、乡村金色体验“四色”旅游产业。持续唱响“浪漫开州花满城”“逍遥开州乐满城”“水韵开州香满城”“年味开州情满城”四季歌,发展壮大特色旅游产业。

以湖彰“体”。围绕一湖碧水打造特色赛事,环湖区域已经建成游泳馆、体育馆、盛山体育公园,正在建设水上运动中心、全民健身场馆、丰乐露营基地、水上乐园。汉丰湖成功入选全国首批、重庆唯一的国家水上(海上)国民休闲运动中心试点单位。常态化举办汉丰湖马拉松赛、龙舟邀请赛、国际摩托艇赛、游泳公开赛、山地越野摩托车赛等多项竞技和群体运动赛事,体育品牌更加响亮。

以湖带“农”。围绕一湖碧水发展特色农业,在湖周沃土,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着力打造集“种苗繁育、品种区试、标准建园、绿色生产、休闲观光、初深加工、品牌培育”于一体的三峡柑橘产业集群。


问题二: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践行“两山”理念的关键路径。梁平作为国际湿地城市,如何利用“小微湿地+”模式实现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

答:梁平积极探索小微湿地生态产品价值,推广“小微湿地+”模式,打通生态价值路径。

一是发展“小微湿地+有机产业”,让湿地变为“钱庄”。结合80万亩稻田湿地,推广“池塘+基塘”湿地生态农业模式,加快形成乡村新质生产力。礼让镇川西渔村湿地修复后,建成全市最大生态渔业园,年孵化各类鱼苗10亿尾,生产水产品1.5万吨,实现渔业经济总产值超过2亿元,连续3年入选“全国乡村特色产业超亿元村”。

二是发展“小微湿地+民宿康养”,让湿地变为“氧吧”。利用梯塘小微湿地和稻田湿地,发展明月山·百里竹海民宿群和万亩稻香林田民宿群,“明月山·百里竹海民宿回归之旅”入围全国100条精品主题旅游线路。

三是发展“小微湿地+生态旅游”, 让湿地变为“乐园”。利用乡村湿地独特景观,精心打造双桂湖·湿地风光、万石耕春·稻作等生态旅游示范景区。2023年接待游客1500万人次、旅游收入近10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1%、14.5%。

四是发展“小微湿地+自然教育”, 让湿地变为“校园”。创办长江三峡自然学校、明月山乡村湿地自然学校、和美乡村学校,常态化开展“世界湿地日”“生物多样性日”等自然教育主题活动,双桂湖获批“国家青少年自然教育绿色营地”“重庆市科普基地”“重庆市自然教育基地”等8个基地荣誉称号,成为重庆市干部生态文明实践培训基地。


问题三:刚才奉节县在介绍“两山”转化成效时提到了绿色金融服务,其中气候投融资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请问具体有哪些亮点做法?

答:奉节作为重庆市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区县,充分发挥奉节县优良生态本底优势,依托生态文旅、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等产业发展基础,创新气候投融资工具和模式,为重庆市开展气候投融资工作提供了奉节经验。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构建特色政策体系。结合本地气候资源特点和优势,编制《“奉巫巫”市级气候投融资试点改革项目实施方案》,形成具有奉节县特色的试点政策标准体系,为试点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二是创新政策工具,保障试点顺利推进。构建“政府搭台、银行服务、企业获益”的气候投融资产融对接制度,一方面,融入绿色准入机制,制定《奉节气候投融资试点区气候友好型项目》,提前确立项目绿色底色。另一方面,突出项目实施效益,在简化入库申报流程的基础上,配套出台《重点支持清单》《碳绩效评价技术指南》《管理技术指南》等指导性文件,确保项目具备气候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协同效益四重属性,为下一步开展气候友好型项目申报、认定、入库、碳绩效评价以及监督提供了全周期管理模式。

三是深耕精细服务,助推试点落地见效。按照“企业随时上报随时审核”的原则,及时梳理、收集气候友好型入库项目信息,及时更新《气候投融资改革试点项目清单库》,确保项目融资更加高效。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等10家银行机构充分运用“碳减排”“绿融通”“绿易贷”等主要绿色信贷金融工具支持9个气候友好型项目融资,融资金额达31.45亿元。奉节县机关事务管理服务中心被纳入重庆市第一批近零碳公共机构试点名单;《奉节县多措并举推动气候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入选重庆市2024年度绿色低碳典型案例。


问题四:我们注意到,入河排口治理已成为当前生态环境治理中的重要一环,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管是从源头推动污染减排的重要手段,请问巫山在治理入河排污口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什么成效?

答:入河排污口一头连着河流、一头连着陆地污染源,是污染物进入河流的最后一道“闸口”。近年来,巫山坚决扛牢“源头责任”,深入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着力推动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确保一江清水送下游。

一是精准溯源不遗漏。按照“有口皆查、应查尽查”要求,采取“无人机航测+徒步现场排查+重点核查”三级排查模式,组织县级部门业务骨干会同乡镇、村社1200余人次,持续开展县域入河排污口拉网式、全覆盖排查,溯源长江干、支流岸线870余公里,确定长江干、支流排污口271口,建立排口“一本账”,科学制定“一口一策”治理方案。

二是精准治理显成效。大力推进雨污分流工程,实施主干管网混接整治、垃圾清理、污水治理、农村“厕所革命”、美丽宜居示范创建、村庄环境长效管护等六大专项行动,通过管网改造、溢流井分流、新建污水处理设施等一系列措施把污染治干净。

三是精准监管防反弹。以数字赋能为牵引,打造入河排污口智管系统,分门别类明确责任部门、责任人,实现日常监管全覆盖、零遗漏,适时动态更新全县工矿企业、城市雨洪、畜禽养殖等排口“一本账”。同时推动环境治理与141基层智治体系深度融合,搭建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管体系,落实“受纳水体—排污口—排污通道—排污单位”全链条管理,推动排污口整治长治长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