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实录丨《重庆市“十四五”时期“无废 城市”建设实施方案》解读新闻发布会
3月2日,《重庆市“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解读新闻发布会举行。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向霆围绕《实施方案》介绍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市发展改革委总经济师缪为、市经济信息委二级巡视员肖友霞、市住房城乡建委总工程师袁丁、市城市管理局市容处处长舒亮伟答记者问。市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副处长张晓川主持会议。
【张晓川】 女士们,先生们,记者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市政府新闻办的新闻发布会。我们今天发布会的主题是:解读《重庆市“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我们今天邀请到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向霆先生;市发展改革委总工程师缪为女士;市经济信息委二级巡视员肖友霞女士;市住房城乡建委总工程师袁丁先生;市城市管理局市容处处长舒亮伟先生。我们市“无废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是设在市生态环境局,所以今天由市生态环境局向霆先生为大家作相关方面的情况介绍,首先有请向霆先生介绍有关情况。
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向霆
【向霆】女士们、先生们,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为扎实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推动城市全面绿色转型,去年底,市“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重庆市“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下面我就《实施方案》出台背景、建设目标、主要内容及重庆特色介绍如下。
一、出台背景及过程。“无废城市”是一种先进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理念,“无废”并不是没有固体废物产生,也不意味着固体废物能完全资源化利用,而是一种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理念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化、利用资源化和处置无害化,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新模式。
开展“无废城市”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部署,是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举措。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一头连着减污,一头连着降碳,与企业生产、市民生活息息相关,是新时代新征程建设新重庆进一步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化、利用资源化、处置无害化的绿色发展新理念。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无废城市”共建的指导意见》,市委、市政府对我市“无废城市”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
二、主要建设目标。到2025年,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无废城市”共建机制基本建立,固体废物产生强度稳步下降,综合利用水平显著提升,利用处置设施短板基本补齐,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用充分发挥,基本实现固体废物管理信息“一张网”,“无废城市”理念得到广泛认同,固体废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废弃农膜回收率90%以上,分类收运餐厨垃圾全量资源化利用,原生生活垃圾实现“零填埋”,建筑垃圾规范消纳率达到100%等。到2027年形成一批有重庆辨识度、全国影响力的成果,实现全域“无废城市”、数字化“无废城市”建设全国领先。
三、主要内容及特点。《实施方案》聚焦全域“无废城市”、数字化“无废城市”和川渝“无废城市”共建,聚焦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提出了“5+5+10”系统构建,即围绕工业、农业、建筑、生活、危险废物等5大领域,强化制度、技术、市场、监管、全民行动等5大体系建设,实施强化顶层设计引领、深化源头减量措施、优化收运体系建设、提高资源利用水平等10项重点任务。具体有七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着力在强化顶层设计上下功夫。加快推进固废领域的立法工作,“十四五”期间要制定出台重庆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土壤污染防治条例、邮政条例等;健全全市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机制和川渝共建机制。
二是着力在强化全生命周期管理上下功夫。突出工业固体废物、农业废弃物、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危险废物源头减量—收运体系建设—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置—风险防控等生命周期各环节,对各领域主要工作措施,从制度、技术、市场、监管、融资等方面予以保障。
三是着力在强化创新改革上下功夫。重点包括深化危险废物跨省转移“白名单”制度,拓展危险废物转移种类,“白名单”省市从最初的川渝拓展到云贵川渝、再拓展到湖南、湖北、河南等周边省,每年都有类别更新,推动毗邻地区固体废物利用处置设施共享;探索危险废物跨区域“点对点”豁免利用;探索“无废城市”建设投融资试点;探索制定城镇生活垃圾处置征收管理办法等。
四是着力在强化川渝共建上下功夫。进一步完善川渝两地“无废城市”共建机制,加强成渝地区废弃物综合利用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协作;以新能源和智能网联为主攻方向,共建高水平汽车产业研发生产制造基地,打造汽车产业集群;推进川渝两地“无废集团”建设;推动中心城区与成都市“双核”无废联动,强化四川省广安市融入重庆都市圈无废共建,联合推动高竹新区无废建设等。
五是着力在打造标志性成果方面下功夫。推进24个静脉产业园建设,“十四五”期间重点建设渝北、璧山、潼南等3个综合型产业园区建设,打造一批城市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工程、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加快秀山、城口、酉阳锰污染整治和石柱铅锌矿污染整治,推进绿色转型发展。以璧山、永川、两江新区等为重点,持续完善汽车循环产业链。提高磷石膏、钛石膏、赤泥、飞灰、废盐等大宗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水平。
六是着力在强化数字“无废城市”成效评估上下功夫。制定重庆市“无废城市”建设成效绩效评估指南,对部门和区县“无废城市”建设现状及成效进行量化评估,定期发布“无废指数”,逐步实现数字化无废;发挥专家组及市级部门作用,强化对区县的技术帮扶,推进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取得实效。
七是着力在强化全民共建上下功夫。将“无废城市”建设宣传融入到工业、农业、建筑、生活等领域日常宣传中,通过报刊、新媒体等多渠道营造全社会共建“无废城市”的浓厚氛围。以“无废城市川渝共建”为主题,征集发布宣传LOGO及宣传语。制定重庆市“无废城市细胞”建设技术指南,打造一批特色“无废城市细胞”。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全国领先总要求,进一步细化完善工作措施,将《实施方案》任务指标分解落实到相关市级部门和区县,明确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制定绩效评估技术指南,定期发布“无废指数”,对建设情况进行评估考核。通过点上落实、线上突破、面上建设,建好工作机制,梳理问题清单、做实高分报表,建设一批示范工程,凝练一批典型模式,形成一批创新成果,打造有全国影响力的全域“无废城市”建设排头兵,为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先行区作出新贡献。发布完毕,谢谢大家!
【张晓川】 谢谢向霆先生,相信通过向霆先生的介绍,大家已经对我市建设“无废城市”有一定的了解,下面我们台上的各位发布人可以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除了我们今天台上就坐的几位发布人之外,我们“无废城市”建设领导小组的成员单位,市农业农村委、市商务委、市供销合作社、市邮政管理局的相关处室的负责同志也在现场,他们在台下就座,如果大家有什么需要关心的问题都可以向他们提出来,给大家做一个解答。下面进入提问环节。
【人民网重庆发布记者】刚刚发布人提到了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和静脉产业园建设,能否再详细讲讲这方面的内容?
【张晓川】这个问题请缪为女士回答一下。
市发展改革委总经济师缪为
【缪为】非常感谢这位朋友的提问。就刚才记者的提问我做以下的回应。推进固废资源化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水平,是构建我们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产业体系的重要的组成。
近年来,我们围绕固废资源化利用,先后制定印发全市循环经济产业发展规划、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实施方案、静脉产业园规划方案以及静脉产业园建设若干政策措施,并积极支持一批固废综合利用项目建设。本次印发的《重庆市“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中,聚焦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在加强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和静脉产业园建设两个方面提出了系列工作措施。
一、在加强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方面。重点采取三项措施:一是提高固废综合利用水平。进一步推进粉煤灰、尾矿、冶炼渣、工业副产石膏等大宗工业固体废物规模化、高值化综合利用。同时拓宽综合利用途径,培育骨干企业,推广典型模式,鼓励开展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先进技术、装备及高附加值产品开发和应用。
二是促进综合利用产品推广使用。认真落实资源综合利用相关税收政策,大力推广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健全资源综合利用产品标准体系,推动综合利用产品纳入政府绿色采购目录。
三是鼓励建设固体废物利用处置及资源化利用“多位一体”的综合处置基地。持续推进渝南(綦江、南川)、潼南等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渝北洛碛国家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和双桥经开区循环产业园建设,争取新增1—2家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基地和资源循环利用基地,不断提高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水平,推动资源共享。
二、在全力打造静脉产业园方面。重点抓好《重庆市静脉产业园规划方案》和《重庆市静脉产业园建设若干政策措施》的落地实施。我们将按照“绿色发展、集约高效、循环发展”的原则,以固体废物利用处置设施为核心功能,优化固体废物处置设施布局,把全市208个固体废物处置设施分类整合为152个设施(园区)。在此基础上,结合循环经济产业发展,在“十四五”时期优先打造渝北、璧山、潼南等3个工艺技术水平一流、协同处置效应明显、生态环境友好的综合性静脉产业园。2030年前,重点培育渝北、璧山、潼南、綦江、荣昌、垫江、开州、黔江等8个综合型静脉产业园。到2035年,全市共打造建成24个静脉产业园,为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无废城市”建设夯实基础内力。我就简要汇报这些,谢谢大家!
【张晓川】谢谢缪为女士,下面继续提问。
【重庆交通广播记者】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全域“无废城市”的建设全国领先的目标,请问重庆要实现全国领先,有什么措施?另外,刚才提到的危险废物跨省转移“白名单”制度,2023年有何新的计划?
【张晓川】这个问题请向霆先生回答一下。
【向霆】感谢记者的提问,目前全国提出全域“无废城市”建设的有浙江、山东、广东和重庆,我市是2019年国家首批“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从2022年开始启动了全域“无废城市”建设,现在38个区县均完成了实施方案的编制。另外,仅我市开展了跨省域的“无废城市”共建,在全国也是第一家,我们川渝两地政府印发了共建指导意见,建立了共建五大机制,完成十大任务。
下一步把“数字无废城市”也要纳入其中。在措施上,一是完善体制机制。将“无废城市”建设纳入《重庆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立法推进。还有《重庆市“无废城市”建设成效评估技术指南》《重庆市“无废城市细胞”建设技术指南》,建设一批“无废城市细胞”,发布“无废指数”,对达到目标的给予政策、资金倾斜。这是在机制体制上。
二是协同推进各领域工作。强化“无废城市”建设与循环经济、大宗固废资源综合利用、生活垃圾分类、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等工作协同推进,打造一批示范工程项目和静脉产业园。
三是总结凝练一批经验做法。在精品“无废城市细胞”打造,比如渝中区的“无废菜市场”、“无废医院”,在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绿色低碳工厂建设、“无废城市”理念推广、生活垃圾分类及经验模式凝练等方面总结经验做法。
四是创新开展制度研究。探索开展“无废集团”建设试点,比如中石化在开展“无废集团”建设,深化危险废物跨省转移“白名单”。
五是创新市场投资模式。在全市1-2个基础好、意愿强的区县开展“无废城市”建设融资模式创新试点。
六是构建全民共建体系。制定“无废城市”建设宣传方案,市级各部门充分发挥平台和资源,融合“无废城市”开展宣传,指导建设“无废城市细胞”。
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无废城市”共建方面的举措:一是探索开展跨省市“点对点”定向利用豁免管理,推进毗邻地区利用设施共享。二是探索联动打造国家电网川渝电力公司建设“无废集团”。三是开展固体废物领域减污降碳路径及数据核算方法研究。四是强化与成都市“双核”无废联动、四川省广安市融入重庆都市圈无废共建、高竹新区联合建设。五是近日川渝两地向社会公开征集川渝两地“无废城市”共建主题宣传标语和Logo,营造浓厚宣传氛围,协同推动川渝两地“无废城市”共建。
到2023年,“无废城市”建设全域覆盖,新增城市生活污泥处置能力4万吨/年,实现中心城区污泥处置从协同处置为主转为专业化处置为主转型,新增危险废物处置能力10万吨/年,新增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500吨/日,基本实现主城都市区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全焚烧”,城镇新建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85%以上。
危险废物跨省转移“白名单”制度,主要是直接服务企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可以极大缩短审批时间、推进共享设施资源、降低建设包括处置、运输的成本,深受企业的欢迎。2020年以来,川渝两地纳入“白名单”危险废物审批量超过15万吨,审批时间由一个月以上缩短为5天左右。
今年将开展四项举措:一是深化云贵川渝“白名单”制度,纳入跨省转移“白名单”的危险废物种类,去年是32种,今年要达到46种。二是与湖南、湖北等邻近省新建立“白名单”制度。三是对我市利用能力充足的废铅蓄电池、废线路板、废脱硝催化剂等危险废物,发布公告向国内其他省市开放“白名单”管理,把设施和危险废物匹配起来,促进我市危险废物利用行业发展。四是建立“白名单”激励和退出机制,进一步防控环境安全方面的风险。
【张晓川】谢谢向霆先生,我们继续提问。
【重庆电视台记者】请问什么样的建筑是绿色建筑,一、二、三星级绿色建筑有什么区别?新建绿色建筑与新建民用建筑的占比现在是多少,到2025年目标是多少呢?另外,我市下一步有哪些具体举措保障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到100%?
【张晓川】这个问题请袁丁先生回答。
市住房城乡建委总工程师袁丁
【袁丁】谢谢记者朋友的提问。绿色建筑是在全寿命期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建筑。绿色建筑具备有安全耐用、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环境宜居等五大绿色性能,绿色建筑星级越高,代表建筑具备的五大绿色性能的程度也越高。
到2022年我市新建绿色建筑与新建民用建筑的占比目前达到了85.66%。到2025年末,城镇绿色建筑占比将达到100%。记者提到的污泥无害化处理率这个问题,我们将抓好落实,补齐能力短板,优化工艺结构,防范污泥处置风险,助推“无废城市”建设。
一是提升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能力。持续推进污泥无害化设施建设,提高无害化处置水平。到“十四五”末,全市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无害化处置能力将达到1万吨/天,满足当期需求并保有余量,保障城市污水处理厂安全运行。
二是调整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结构。持续提升专业无害化、资源化处置水平,构建低碳高效的多元化工艺格局,推动污泥处置结构转型。到“十四五”末,专业化处置能力占比将达到70%以上,全市基本实现以“专业处置为主、协同处置为辅”的处置结构。
三是消除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风险。我们将出台《重庆市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污泥处理处置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建设污泥处理处置监管信息平台,加强污泥处理处置全过程的管理。通过以上的措施,到“十四五”末,我市城市生活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就将达到100%。谢谢。
【张晓川】谢谢袁丁先生,下面继续提问。
【视界网记者】刚刚我在《实施方案》里看到,“无废城市”建设中包含了生活垃圾分类的内容,想问下“十四五”以来,我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推进情况及下步思路?
【张晓川】 这个问题请舒亮伟先生回答一下。
市城市管理局市容处处长舒亮伟
【舒亮伟】非常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也感谢你对生活垃圾分类高度的关注。“十四五”以来,我市垃圾分类工作全面推进。
一是完善法规标准体系。2021年出台《重庆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制定4个行业配套标准和系列政策文件,形成“1+4+N”法规标准体系。二是统筹推进全域覆盖。全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基本实现全覆盖,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覆盖4005个行政村(占比50.4%)。三是提升分类处理能力。“十四五”以来重庆市新建成投用垃圾焚烧厂8座,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设施8座,新增的分类处理能力5500吨/日,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能力达3.4万吨/日。四是深化群众参与机制。深入开展“文明新生活”垃圾分类志愿服务行动,加大公益宣传策划投入,广泛组织垃圾分类进小区、进机关等“八进”和垃圾分类进社区“七个一”等一系列的活动。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市委、市政府有关安排部署,结合《重庆市“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会同有关部门、区县,抓好以下重点工作:
一是进一步完善法规政策体系。制定《重庆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一系列的配套政策;开展《重庆市生活垃圾处置费征收管理办法》修订;深化《重庆市建筑垃圾管理条例》调研立法,增强条例地方适用性。
二是进一步提升分类处置能力。加快推进6个生活垃圾焚烧处理项目和6个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的建设,实现主城都市区、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垃圾焚烧和厨余垃圾资源化处理全面覆盖,确保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三是优化分类收运系统。规范生活垃圾投放点设置,推进投放设施便民化设施的改造,全面完成投放设施的升级改造;持续开展落实责任、摆放整齐、分类到位和投放准确以及规范运输等一系列的垃圾分类的活动,深化街道(镇)、行政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健全以家庭厨余为重点的垃圾分类成效评估机制,2023年我们争取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要超过40%,其他区县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37%以上。
四是进一步推进成渝“双圈”共建共享。畅通川渝地区垃圾分类的共建共享,加强成渝“双圈”垃圾分类方面交流合作,持续宣传组织发动,呼吁广大市民积极支持垃圾分类工作,为创建“无废城市”工作共同努力。
【香港商报记者】工业领域绿色发展是“无废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请问下一步重庆如何推动工业领域“无废城市”建设?
【张晓川】这个问题请肖友霞女士回答一下。
市经济信息委二级巡视员肖友霞
【肖友霞】谢谢记者朋友关注工业领域“无废城市”的建设。下面我将有关情况做一个介绍。
近年来,我市聚焦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能耗“双控”要求,坚持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协同发展之路,多措并举促进工业绿色转型升级,不断加强绿色制造与“无废城市”建设相互融合促进。
“十四五”以来,统筹安排专项市级财政补助资金734万,支持资源综合利用项目14个,新增工业固废利用能力326万吨。2021年全市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83.1%,列居全国第八,西部省市第一。2022年全市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79%。深入开展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累计创建绿色工厂250家、绿色园区26家,其中国家级绿色工厂81家、绿色园区9家、绿色设计产品60种、绿色供应链8条。
下一步,我市将以建设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为核心,以“绿色发展、提质增效、循环再生、协同减废、能力提升、示范引领”六大行动为引领,推动工业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全面提升,持续推进工业领域“无废城市”建设。
一是推进工业园区循环发展,利用园区产业链供应链集聚、基础设施集约、行政管理高效等优势,在符合条件的市级以上园区推进循环化改造,以建设“经济持续发展、资源高效利用、环境优美清洁、生态良性循环”的循环发展集聚区为目标,通过优化园区空间布局、构建循环产业链、推动节能降碳改造、提升资源综合利用、加强污染集中治理等措施,实现园区能源、物料等资源利用效率大幅上升,二氧化碳、固体废物、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大幅降低。
二是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创建,按照“用地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耗低碳化”标准,推动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推进绿色工厂和绿色园区建设,从生产源头和生产过程减少固废的产生。到2025年,力争培育市级绿色工厂400家。
三是加强再生资源领域行业规范条件企业创建,培育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骨干企业,推进退役动力电池在储能、备电、充换电等领域规模化梯次利用,推动再制造产品规模化发展。到2025年,力争培育再生资源综合利用行业规范企业20家。
四是加快工业固废规模化高效利用,强化产业协同,推动工业副产石膏综合利用产业与火电、化工等上游产业精准对接。聚焦赤泥、磷石膏等较难利用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推动实施一批重点项目、重点技术攻关,培育一批重点企业。预计到2025年,我市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强度将稳步下降,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稳定在70%以上。交流完毕,谢谢。
【张晓川】谢谢肖友霞女士。今天的内容比较专业,如果大家在报道的过程中有什么拿不准的地方,及时向市生态环境局和其他的相关部门沟通,以便准确的报道。今天的发布会就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记者朋友,谢谢5位发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