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首页>政务公开 > 新闻发布

《2021重庆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新闻发布会

日期: 2022-06-02
字体:

6月2日,《2021重庆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新闻发布会举行,文字实录如下。

【徐祖国】 9:14 女士们,先生们,记者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出席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今天上午的发布会我们非常高兴地邀请到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吴盛海先生来向大家介绍《2021重庆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领导还有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王邦平先生,今天的发布会有两个环节,一是请吴局长向大家作通报,二是回答记者朋友关心的问题,首先请吴局长向记者朋友介绍《2021重庆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有请。

【吴盛海】 9:15 记者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感谢你们长期以来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支持和关心,借此机会,也向各新闻媒体和记者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就对《2021重庆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做一个简要的通报。

【吴盛海】 9:16 2021年,我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吴盛海】 9:18 水环境方面,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为优,20个监测断面水质均为Ⅱ类。长江支流总体水质为优,122条河流218个监测断面,Ⅰ—Ⅲ类、Ⅳ类和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94.5%、5.0%和0.5%。水质满足水域功能的断面占98.2%。65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

【吴盛海】 9:19 大气环境方面,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26天,其中优146天,良180天。无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可吸入颗粒物、细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和臭氧六项主要污染物浓度均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吴盛海】 9:20 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我市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

【吴盛海】 9:20 声环境方面,区域声环境质量昼间平均等效声级为52.5分贝,达到二级水平。

【吴盛海】 9:21 土壤环境方面,全市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

【吴盛海】 9:21 固体及危险废物方面,全市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2272.1万吨,综合利用1909.5万吨(含综合利用往年贮存量4.9万吨),处置444.8万吨(含处置往年贮存量238.4万吨),贮存161.1万吨。全市共无害化处理生活垃圾907万吨,生活垃圾实现了“日产日清”,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持续保持100%。

【吴盛海】 9:22 辐射环境方面,全市辐射环境质量状况良好。

【吴盛海】 9:22 园林绿化方面,全市建成区绿地面积71974.4公顷,绿化覆盖面积78008.3公顷,城区公园绿地面积30561.2公顷。

【吴盛海】 9:23 森林与草地方面,全市林地面积7033万亩,森林面积6742万亩,森林覆盖率54.5%,全市草地面积35万亩。

【吴盛海】 9:24 农业生态环境方面,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87%以上。

【吴盛海】 9:26 自然生态保护方面,全市现有各级自然保护区58个,面积80.4万公顷,占全市幅员面积的9.8%。全市现有风景名胜区36处,世界自然遗产地3处,森林公园和生态公园85个,湿地公园26个,全市分布有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112种,野生维管植物6000余种。

【吴盛海】 9:27 自然与气象灾害方面,全市年平均气温为17.7℃,年降水量为1308.7毫米。大部分地区入春早、出夏晚,春夏两季持续时间长。

【吴盛海】 9:28 2021年,我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特别是公众关注的大气环境和水环境保护方面取得明显成效:2021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2017年增加23天,其中“优”的天数为146天,是历史最好水平,重庆实现“蓝天常驻”。74个纳入国家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98.6%,高于国家考核目标1.3个百分点,实现“一江碧水向东流”。

【吴盛海】 9:28 同时,通过严格管控生态空间,加强生态修复,开展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加快推进川渝生态共建环境共保,进一步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绿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路径更加多样,碳市场更加活跃,环保优化营商环境更加高效,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迈出新步伐。此外,通过监管执法,生态环保督察,着力为民解决一批突出环境问题,2021年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达95.53%。

【吴盛海】 9:31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刚刚胜利闭幕的市第六次党代会已明确了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新篇章的重大任务,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显著提升的重要目标,明确了深入推动绿色发展、进一步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重点举措。

【吴盛海】 9:32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切实把思想、意志和行动统一到党代会精神和要求上来,保持战略定力,压紧压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共同守护好一江碧水、两岸青山。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深入实施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整治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深化川渝生态环保联建联治,积极培育生态文化,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焕发新的时代风采作出更大贡献。

【吴盛海】 9:32 我就先介绍到这里,接下来我和王邦平同志非常愿意回答大家的提问。

【徐祖国】 9:33 谢谢吴局长。下面我们进入提问环节,请记者朋友提问。请右边第五排那位女士。

【新华网记者】 9:33 谢谢主持人,新华网提问,我们都知道保护环境需要敢于出实招出硬招,那么今年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方面重庆有哪些做法?

【徐祖国】 9:34 请王邦平先生作答。

【王邦平】 9:36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保护生态环境出硬招实招主要在两个方面来体现,主要是聚焦重点任务,聚焦关键环节,依法精准科学执法。首先是强化专项执法,2022年将重点对水、大气和噪声、危险废物、建设项目和排污许可及自然保护地,核与辐射,自动监控、川渝毗邻地区、环境安全隐患等领域开展现场执法检查,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

【王邦平】 9:37 另外一个方面是抓好下沉帮扶,严格控制现场检查频次和规模,加强部门、区域间协调联动,实施差异化分类监管,对轻微环境违法行为依法免予行政处罚,推行非现场执法,避免多头重复执法。同时,市生态环境局将会同市公安局、市检察院等部门组织系列市级督导帮扶,并将联合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开展省级联合下沉帮扶。

【王邦平】 9:37 第二个方面是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方面。协调推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和市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各项工作。精心组织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及市级生态环保督察整改落实情况专项督察,常态化开展“三江”流域生态环境暗查暗访。各位记者朋友都知道我们有一个专业的队伍,在我们各个区县常态化暗访,特别是聚焦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及管网建设、自然保护地违建整治等重点领域、重点问题,加强系统督办,严格打表推进,切实解决群众反映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同时积极宣传整改进展,发挥激励先进、交流工作、引领带动作用。

【徐祖国】 9:38 谢谢,请大家继续提问。左边第四排。

【视界网记者】 9:41 视界网记者,请问我市在污染防治攻坚战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工作?

【徐祖国】 9:41 谢谢。请吴盛海先生作答。

【吴盛海】 9:44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2021年以来,我市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蓝天保卫战方面,实施“一区一策”精细管控和空气质量精准预报,强化联动治污和区域协作,重点控制交通、工业、扬尘和生活污染,持续开展冬春季大气污染防治攻坚和夏秋季臭氧污染防控行动。2021年完成7大类2000多项工程措施,实现蓝天常驻。

【吴盛海】 9:45 碧水保卫战方面,严格落实市级总河长令,扎实开展提升污水收集率、污水处理率和处理达标率专项行动,去年来,完成2座、新开工6座工业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新改扩建11座城市污水处理厂,完成243座乡镇污水处理设施达标改造,建设改造1890公里城镇污水管网,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8%以上。开展三江入河排污口整治,实施打击污水偷排直排乱排专项行动,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27条农村黑臭水体整治完成。

【吴盛海】 9:45 净土保卫战方面,新(改、扩)建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设施11个,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持续开展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加强农业农村污染治理,累计建成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1600余座。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

【吴盛海】 9:46 今年,我们将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展广度,聚焦大气、水、土壤等关键领域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让一江碧水、两岸青山美景永驻,进一步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这个问题我就回答到这里,谢谢。

【徐祖国】 9:46 谢谢吴局长,请记者朋友继续提问。最后一排。

【重庆电视台记者】 9:47 请问领导,重庆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在全国处于怎样的水平,我们又取得了怎样的成效呢?

【徐祖国】 9:47 请吴局长继续回答。

【吴盛海】 9:48 重庆作为西部地区唯一的碳市场试点省市,于2014年6月正式启动碳市场运行。运行初期,以工业企业为控排范围,将2008—2012年任一年度排放量达到2万吨二氧化碳当量设为准入门槛,共纳入重点排放单位242家。随着部分重点排放单位“关停并转”退出和转入全国碳市场,目前,纳入重庆地方碳市场的重点排放单位共152家。

【吴盛海】 9:49 通过不断采取完善制度规范、严把数据关口、狠抓履约管理、强化改革创新等有效手段,重庆碳减排效应逐步显现,累计实施碳减排工程项目近80个,有力推动全市碳减排工作。重庆碳市场交易也实现了量价齐升,截至2022年4月底,重庆地方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3363.83万吨,成交金额6.92亿元。2021年,重庆碳市场在交易量和交易金额方面均名列7个试点省市前茅。

【吴盛海】 9:49 重庆碳市场作为试点的地方碳市场,进行了很多尝试,创新了理念、培养了人才、积累了经验。比如扩大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与参与主体范围,探索开展包括碳质押贷款等金融业务,开展碳普惠活动等,这些都是可以应用到全国碳市场运行中的。

【吴盛海】 9:50 此外,为应对气候变化,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我市同时加快构建重庆市碳达峰碳中和领域“1+2+6+N”政策体系,建成上线全国首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平台——“碳惠通”,组建全国首个区域性气候投融资产业促进中心,在全国率先将碳排放管理纳入环评和排污许可,并编制了温室气体排放清单。这个问题我就回答到这里。谢谢。

【徐祖国】 9:50 好的,请记者朋友继续提问。第一排。

【城乡统筹发展网记者】 9:52 城乡统筹发展网记者提问,请问作为重点民生实事,农村黑臭水体整治有哪些进展呢?

【徐祖国】 9:52 好的,请王邦平先生作答。

【王邦平】 9:53 感谢记者提问。农村黑臭水体的整治是我们重庆的重点民生实事,市生态环境局高度重视,2020年联合农业农村部门、水利部门,排查出全市农村黑臭水体160条,其中80条纳入国家监管清单,另外80条纳入市级监管清单。按照“到2025年,基本消除较大面积的农村黑臭水体”目标要求,通过采取国家和市级两个清单同部署、同标准、同推进、同评估的推进模式,制定印发年度工作方案,对技术路径、整治措施、成效评估等进行安排部署,协调市级奖补资金予以支持;印发工作指南和案例汇编;建立专家“一对一”帮扶制度。

【王邦平】 9:53 同时,将农村黑臭水体纳入村级河长制管理;将整治完成情况纳入乡村振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目标考核,组织区县联合申报国家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等等,一系列整治措施取得了良好成效。

【王邦平】 9:54 这里我给大家举两个例子。一个是江津区李市镇的大肚子河,因场镇扩建、污水管网配套滞后,大量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直排河中。李市镇对河岸居民进行补偿拆迁,完善污水管网工程,设置涵洞外截污,同时,进行生态补水,又将拆迁后的区域建设成滨河生态景观公园,目前,已呈现出“水清、岸美、河畅”生态美景。

【王邦平】 9:54 我再举一个例子,永川区朱沱镇对转龙小河溪岸线垃圾进行清除、河床进行清淤、河道进行清漂,并在河道两岸合理布置不同植株高度、不同花色的水生植物,建造了水草生态浮岛,投放了菌种等等,也有效改善了河道水质,提升了水景观赏性。

【王邦平】 9:55 通过黑臭水体整治,一批“污水沟”“臭水塘”变成“清水溪”“生态塘”。截至目前,按照“工程完工、消黑除臭、水质达标、机制建立、责任落实、群众满意”的验收要求,综合采取清淤疏浚、控源截污、生态修复、水体净化、水系连通等措施,优先整治完成面积较大、明显发黑发臭、群众反映强烈的27条农村黑臭水体,消除20余万平方米农村黑臭水体,8000余户约2.4万群众受益,经过测评,群众满意度测评达99%以上。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徐祖国】 9:56 好的,最后一个问题。第三排。

【中新社记者】 9:56 谢谢主持人,我是中新社记者。我想问一下生态环境局在优化营商环境,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有何举措,谢谢。

【徐祖国】 9:57 好的,请王邦平先生作答。

【王邦平】 9:57 好,谢谢记者提问,优化营商环境,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是生态环境局以及生态环境系统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我局高度重视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方面下功夫,不断创新优化工作方式、方法。

【王邦平】 9:58 我主要介绍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持续推进环评审批改革。一是实施环评审批正面清单,24大类78小类项目免于办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手续。二是坚持“放管服结合”“分类精准下放”,修订并发布《重庆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分级审批规定(2021年修订)》,将半导体材料制造等项目环评审批权下放到区县,把水泥制造等环境影响大的项目环评审批权限上收。同时加强对区县生态环境部门下放事项的指导,建立健全下放事项监管长效机制,确保下放的行政权力事项“接得住、管得好”;三是优化办理环境影响评价手续,深入推进告知承诺制,促进重大项目环评提速增效。

【王邦平】 10:00 第二个方面,着力行政服务提质增效。一是推动“一件事一次办”服务套餐上线,应设尽设行政权力事项全部覆盖;二是研发全国首个“三线一单”智检服务系统及“建设项目选线选址环境准入自助查询系统”APP,助力招商引资项目落地;三是优化审批环节压缩审批时限,去年市生态环境局审批109个重大项目环评文件共节约481个工作日。

【王邦平】 10:01 第三个方面,采取创新举措服务环评审批。一是依据《“十四五”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污许可工作实施方案》,推进我市产业园区规划环评与建设项目环评联动,及优化环评分类管理等方式先行先试,将工业园区或者工业集聚区内同一类型小微企业环境影响报告表的建设项目,在明确相应责任主体的基础上,打捆开展环评审批;二是优化生物医药环境准入管理,对符合条件的生物医药特色园区,加快推动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简化办理流程,市级重大产业项目享受审批“绿色通道”。

【王邦平】 10:02 同时,作为全国首批营商环境创新试点的6个城市之一,我们目前正在积极推进探索实行惩罚性赔偿制度。在生态环境领域建立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监管机制等营商环境创新试点改革事项。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徐祖国】 10:03 好的,谢谢。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提问就到此为止了,我看还有记者朋友想举手提问,下来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具体情况,和生态环境局进一步的沟通,因为后面我们还有发布会,今天的发布会就到此为止了。谢谢大家,谢谢两位发布人,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