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在云南昆明闭幕。作为全国32个陆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之一,多年来,浙江丽水围绕打造“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引领区”这一目标,创新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工作,形成了保护、治理、发展相协调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丽水样板”。
丽水是众多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的“家”
2021年,云南大象的北上及返回之旅,让人们看到了中国保护野生动物的成果,突出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显著成效。
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丽水的青山绿水和城市社区。
30年来,一只猫头鹰一如既往地飞进松阳县一农户家育雏。为保护雏鹰,这户松阳农家一直在守护着鹰巢。30多年过去了,爷爷奶奶都已仙逝,左邻右舍早已搬空,仅有这家农户还住老房,不迁新居,一直守护着育雏的猫头鹰。
2015年10月,莲都区后庆社区牵头组建了一支“治水护鱼”队,7年来,“治水护鱼”队风雨无阻地常态化巡逻,累计巡查次数高达3000余次,累计巡河时长1万小时以上,向河道投放红鲤鱼1000多尾,默默维护着城市的生态系统。
1982年我国曾宣布灭绝的阳彩臂金龟,如今又在丽水庆元、龙泉和景宁等多地被发现有稳定种群分布。这一发现,进一步说明丽水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与恢复,生态保护成效显著。
黑麂、藏酋猴、小麂、中华鬣羚、黄腹角雉、虎纹蛙等国家保护物种,以及丽水新记录的方尾鹟、小斑叶兰、吉林小脆柄菇、江西虫草,重新出现的湿地玉凤花等无言的“小精灵”,是丽水好生态的“最佳代言人”。
此外,2019年12月至今,丽水市已发现了5个全球新物种、64种中国新记录。其中,百山祖角蟾、丽水钩瓣叶蜂、丽水刺背三节叶蜂、皱盖油囊蘑和近蓝紫丝膜菌,成为近年丽水发现的全球新物种,令世人瞩目。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丽水保护生态,吸引野生动植物在这片神奇的大地上繁衍生息的例子还有很多。
据了解,丽水全市共建有2个国家级和4个省级自然保护区,6个国家级和8个省级森林公园,2个国家级和2个省级湿地公园,正在创建百山祖国家公园,已初步形成了类型比较齐全、布局比较合理、功能比较健全的自然保护地网络,成了丽水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美丽家园”。
丽水方案率先建立高水平保护新机制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体制和机制,在丽水不胜枚举。丽水市先后编制发布了《丽水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发展规划(2020-2035年)》《丽水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等相关政策性文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
在标准确立上,丽水在全国率先发布了《丽水生物多样性体验地建设与评定导则》,先后编制完成了《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监测规范》《百山祖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综合观测站建设标准》等系列标准规范,为推动形成可示范可推广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模式提供了重要基础性支撑。
注重借智借力,丽水还邀请了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中国计量大学等多家省内外单位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具有丰富研究经验的专家团队,共同参与丽水市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和可持续利用的标准规范制定,并成立了浙西南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着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生物多样性科研高地。
不但如此,丽水坚决守住生态底线,将全市75.67%的国土面积规划为生态优先保护空间,全市域全形态全链条推进水气土废的污染防治,推动形成“天眼+地眼+人眼”的生态监测监管体系。
打造“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引领区”
每年在丽水莲都区九龙国家湿地公园举办的赏萤季活动,也成为老百姓亲身体验生物多样性之美的“重要窗口”。
多年来,丽水率先在全国打造生物多样性体验地体系,初步建成龙泉住龙生物多样性体验地、庆元坑里生物多样性体验地、莲都九龙湿地萤火虫主题公园等,围绕体验地打造科普研学、周边产品研发、课程开发于一体的全过程生物多样性体验产业链条,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提供新的着力点。丽水还在全省率先发布丽水市“十佳观鸟点”,引导生态旅游产业向高端自然体验方向发展。
优美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生物资源,是丽水人的共同财富。丽水始终坚持“政府主导、公众参与、惠益共享”的原则,通过举办“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六五环境日、“7·29”丽水生态文明日等纪念日的主题宣传活动,显著提升公众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
当今的丽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早已深入人心,尊重自然、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绿色生活方式蔚然成风,人人争做生物多样性的守护者、美丽中国建设的行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