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梁山由北向南绵延百余公里的山体宛若一条“脊梁”,撑起了纵贯重庆西部的自然屏障。
九龙坡区生态推进组干部、曾在华岩镇工作过的李元告诉记者,中梁山石灰岩富集,周边工矿产业一度十分繁荣,壮大了当地以水泥、砂石为代表的建材行业,这也让原本苍翠的山体,留下大大小小、星罗棋布的废弃矿坑。
随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近年来,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中梁山不仅仅是矿产富集的资源宝库,更是滋养城市的生态屏障,比起简单地关停矿山之后就撒手不管,对其加以生态化的治理和修复,显然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更加“熨帖”。
在废弃矿山较集中的中梁山九龙坡段,当地政府正是这么做的。
为推动矿山生态有效恢复,提升中梁山生态涵养和屏障功能,2018年,当地将115处废弃矿山全部纳入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国家试点工程,在坚持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基础上,探索差异化修复模式,走出了一条“自然恢复+人工修复”的治理恢复路径。
为化解“项目实施难”的问题,九龙坡探索构建起一套“1+N+3”的治理组织机制,即“政府主导,多主体实施治理,部门、镇街、第三方共同监管”,如此一来,各方职责明确、分工明晰,使得项目开展起来事半功倍。
为解决资金筹措的难题,九龙坡创新模式,有机结合区内矿山治理土地复垦客土与重点建设项目工程土石方消纳需求,解决资金难题,有效减少建设项目临时用地对耕地的占用和破坏。
“除了体制机制和资金筹措方面的创新,区里还在坚持提高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上,探索‘自然恢复+人工修复’的治理恢复路径。”区规划自然资源局耕保科负责人介绍道,“在对‘一矿一策’修复模式进行探索的过程中,我们结合旅游发展规划,通过将生态环境保护区内的废弃矿山植被恢复打造为“绿肺”;将农业基础条件较好的废弃矿山复垦为耕地、园地、林地;将风景区或有造景需求的废弃矿山打造成山地矿山公园等差异化措施,实现了生态效益向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有效转化。”
中梁山地心九龙公园的一处山腰上,“38号矿山”的标志牌醒目地竖立在入口处。作为该项目精心打造的重点区域,虽然公园依然由过去的矿山编号来命名,可如今,这里已看不出一丝昔日矿山的影子。
“38号矿山”所在的中梁村2社早已迁离,如今,这里成为了中梁山地心九龙公园的一部分。从关闭多年的历史遗留矿山,到具有景观功能的山间郊野公园,靠的是2.7万平方米土地的恢复治理,和随坡就坎、因地制宜的巧妙营造。
如今,随着石阶拾级而上,视线所及处,乔木、灌木及地被植物随着山势生长,一派欣欣向荣;山坡上蒲苇摇曳着曼妙的身姿,风吹过沙沙作响,山间较平坦处,草地葱郁、鲜花盛放,常有市民带着帐篷在此露营踏青。
对中梁山上废弃矿山的生态修复,不仅对九龙坡区污染防治攻坚助力颇多,更为城市品质提升擦亮了“底妆”。九龙坡区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18年废弃矿山恢复治理工程启动以来,截至目前,该区已治理恢复历史遗留矿山60处,修复损毁土地面积86.37公顷,新增林地、园地65公顷,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空间规划以及地心九龙文旅项目打造“山地矿山公园”1座,今年还将继续完成8座废弃矿山的生态修复,进一步提升中梁山生态涵养和屏障功能。
道道疤痕隐去,处处景观崛起,丛丛茂林修竹,声声鸟啭虫鸣。通过治理,中梁山九龙坡一带山体生态环境得到了修复,实现了景观再造及形象提升。在采访中,不少市民表示,如今的中梁山,已由不计代价过度开采造成的“牺牲品”,恢复成为家门口“开门见山、推窗望绿”的风景线,他们倍感欣喜地看到,时隔多年,渝城中梁的青绿景象又重现在眼前。(本报见习记者丁凤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