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首页>专题专栏>热点专栏>无废城市 > 无废城市巡礼

“秸”尽其用,谱写生态“大文章”

日期: 2025-08-27
字体:


一、基本情况

丰都县地处三峡库区腹地,是重庆重要的果蔬产业基地和“菜篮子”,常年农作物种植面积155万亩,年产秸秆30.9万吨,主要通过焚烧等方式处理,既造成一定程度的空气污染,又造成资源浪费。为改善空气质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丰都县以“无废城市”建设为契机,以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原料化、基料化五化利用为突破口,推动农业废弃物变废为宝,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共赢。2023年可收集26.4万吨秸秆利用量24.1万吨,综合利用率91.3%

二、主要做法

(一)强化宣传引导。充分利用6·5”环境日等重要契机,通过播放“村村响”、发放简单好记小册子、网格群发布政策、出动执法车劝阻等方式,“线下+线上+监督”全方位、多渠道宣传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重要意义,帮助群众算好“经济账”,引导大家合理、有效地处理和利用秸秆,实现从“不能烧”到“不愿烧”的转变。近三年丰都秸秆综合利用率从87.3%上升至91.3%

完善收运体系。在龙河、社坛等交通节点乡镇规范化建设5秸秆收储转运站。采用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合作模式,由企业购置设备,专业合作社负责秸秆收割和打捆,农户在农闲时期提供运输服务,政府以0.2/公斤补助企业、企业以0.5-0.7/公斤价格进行集中收购,确保秸秆稳定供应。同时积极鼓励引导企业和农户采用农资兑换等方式,多渠道促进秸秆收运。

(三)抓好“五化”利用。按照“标本兼治、源头控制”的原则,大力推进秸秆“五化”综合利用。一是肥料化利用,建成丰泽园等有机肥厂3家,采用微好氧发酵技术年腐熟处理秸秆5万吨,年产有机肥料原料3万吨二是饲料化利用引进巴子别都等公司对秸秆进行青贮、黄贮加工,年处理秸秆10万吨,年产秸秆类饲料7万吨。三是燃料化利用鼓励文成阳木材加工厂等2家企业利用秸秆加工机制木炭,年处理秸秆3000余吨,生产机制木炭1800吨。四是原料化利用,充分发挥农发集团养殖规模优势,将秸秆作为主要原料加工养殖场异位发酵床,年利用秸2万吨五是基料化利用,引导三建乡雷竹种植基地通过砻糠+秸秆双层覆盖法利用秸秆提升土壤温度,增加土壤有机质,年利用秸秆500吨。

三、取得的实际成效

(一)经济效益。丰都县通过秸秆饲料化利用,每年为肉牛养殖户提供饲料3万余吨,每吨草料比外购节约300元,可为本地肉牛养殖户节约900万元;机制木炭市场售价约3000/吨,综合成本约2000元,机制木炭每吨净利润达1000元。

(二)环境效益。秸秆“五化”项目有效减少了秸秆焚烧带来的空气污染,同时降低了碳排放,对改善空气质量、保护生态环境具有积极作用,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根据秸秆焚烧的PM₂.₅排放因子测算,每年减少PM₂.₅排放量达6025吨,降低因焚烧产生的43.4万吨二氧化碳排放,可减排1400NOx的排放。

(三)社会效益。秸秆“五化”的实施促进了农业废弃物的变废为宝,技术的推广带动了丰都县秸秆收集、运输、储存等服务业发展,间接增加就业岗位上千个,极大拉动农村就业和经济发展;机制木炭项目单台设备投入约在15万以内,每年可以直接带动45户村民增收,每年每户增加收入2万元左右,小投资就实现了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四、经验启示

(一)政策引导是关键。秸秆资源化利用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引导,要统筹兼顾企业、群众利益,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花小钱办大事,实现效益最大化。

(二)“无废城市”是抓手。将农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与“无废城市”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推动秸秆变废为宝,成为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打造“无废丰都”建设品牌。

(三)市场运作是方向。充分发挥市场作用,采取政府引导、企业带动、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全面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支持鼓励秸秆制炭、安全垫料等资源化利用模式普及。

(四)社会参与是基础。加强秸秆资源化利用社会面宣传普及和日常教育,提高村民、企业等各方认识和支持力度,形成人人参与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