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首页>互动交流 > 回应关切

身边的生态环境有何变化? 重庆晒出“十三五”环境治理“成绩单”

日期: 2021-01-05
字体:



1月5日,重庆市“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新闻发布会举行。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近年来,重庆大气、水域、土壤等多方面环境情况有显著改善。另外,针对“十四五”期间,重庆生态环境保护将如何发力?现场给出了答案。

333天!2020年重庆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创新高

据介绍,在大气环境方面,2020年,重庆市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33天,优良天数比率首次超过90%,其中优的天数为135天。与2015年相比,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增加41天,优的天数增加80天。自2013年执行空气质量评价新标准以来,六项评价指标首次实现全部达标。同时,全市有40个区县(包含两江新区、重庆高新区、万盛经开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超过300天。

另外,PM2.5浓度从2015年的57微克/立方米下降至2020年的33微克/立方米,首次达到国家标准。

而在水环境方面,截至2020年底,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为优,长江支流全面消除劣Ⅴ类水质断面,42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100%,优于国家考核目标4.8个百分点,较2015年上升14.3个百分点。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比例达100%,消除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比例达100%。

在土壤环境方面,全市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达到国家A级要求,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

“十三五”期间重庆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据介绍,“十三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的意见》《重庆市实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重庆市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方案(2018—2020年)》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和措施。

各区县、各部门全面发挥主战场、主力军作用,推动形成了缙云山综合整治、石柱水磨溪湿地整治、两江四岸生态修复等一大批特色亮点,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更加牢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成为重庆大地主旋律。

“十三五”期间,重庆在全国率先发布“三线一单”空间管控指导意见,探索建立“碳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其中2019年全市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0.73吨/万元,优于全国平均水平30%以上。

“十三五”期间,重庆未发生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全力配合做好两轮次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并有序推动反馈意见整改,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市级生态环保督察工作体系,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全面贯穿和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

此外,“十三五”期间重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完善,现代环境治理能力和水平有效提升。璧山区、北碚区、渝北区、黔江区、武隆区先后被授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武隆区和广阳岛被命名为国家“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形成了一批具有示范推广价值的实践模式。

“十四五”期间重庆初步谋划了“六大任务”

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方面,“十四五”的总体目标是,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统筹推进大气、水、土壤等生态环境治理,着力防控环境风险,让重庆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

具体而言,到2025年,全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稳定在320天以上,PM2.5年均浓度稳定达标(35微克/立方米),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优良比例达到100%,受污染耕地和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5%以上,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

据介绍,围绕这个目标,还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要求,还要再继续完善过程当中,初步重点谋划了六个方面的任务。包括,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运用环境信用评价、绿色金融等,发展环保产业,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制定明确的碳排放,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变,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总体的国家安全观,健全全过程、多层级环境风险防控体系,完善突发环境试点应急处置机制,加大放射性物质、电池辐射、危险废物、医疗废物等生态环境风险要素的防控力度,防范化解生态领域的重大风险。

同时,还将加强区域协作,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共建环境共保。特别是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联合开展执法和应急处置,大幅度提升生态应急的水平。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提高生态环境的精准治理、科学治理,依法治理的能力。